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公共

新版《中文排版需求》:结构的统一与未来的可能性

2024 年年底,万维网联盟(W3C)发布了新版《中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简称 CLReq)。自 2015 年初稿发布以来,这份文档第一次经历了重大结构调整。新发布的版本与万维网联盟其他语言/文字的排版需求文档(如阿拉伯字母蒙古文)的结构保持一致,希望为开发者、设计师和技术标准的编辑提供更加高效和清晰的参考。这个变化也加强了《中文排版需求》作为全球化排版标准一部分的定位。

继续阅读

谢幕的胶囊塔:流动性的辩证

中银胶囊塔。图:Alex Rerh

2021 年 5 月,由黑川纪章设计的位于东京银座的标志性建筑中银胶囊塔(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再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上一次建筑因老化而差点拆除时,大师黑川本人还在世,提出「用新的胶囊替换老化陈旧的就可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勉强将其保留。自从 2007 年黑川去世,地皮也卖给了对冲基金,这次没人能阻挡它的命运了。

继续阅读

「元宇宙」话术之外, 我们向往怎样的未来媒介?

在《堡垒之夜》中举办的 Ariana Grande 虚拟演唱会。图:Epic Games

Metaverse(元宇宙,一译「超宇宙」)在今年成为了互联网风投圈的热词。当 Epic GamesFacebookRoblox腾讯和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将「构建 Metaverse」写进自己最新的使命宣言或招股书的同时,有关「元宇宙」是什么、将有怎样的体验、实现的技术路径、将创造怎样的价值等讨论也火热展开。科技公司对「元宇宙」的想象大同小异:它是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是一个可以置身其中的虚拟环境,以全真的体验和平台间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实现用户的沉浸式娱乐、社交、经济活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融入实体生活而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继续阅读

透明、无菌、纯粹:现代主义设计的秩序迷恋

Revista Nacional de Arquitectura, No. 126, 1952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n our Medium page.

「透明性」的概念,平面和工业设计师们都并不陌生。这个说法在平面设计里或可追溯至上世纪早期由沃德(Beatrice Warde)撰写的《论水晶高脚杯,或印刷应当隐形》(The Crystal Goblet, or Printing Should be Invisible)一文,又或者是世纪中期各路现代主义大师们反复念叨的、作为信息载体的排版设计的所谓「中立性」(neutrality)。在工业设计上,这个概念则更加烂大街:自卢斯(Adolf Loos)发表《装饰与罪恶》后,对透明性的追崇似乎愈演愈烈,终于演化成以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为中心的「形式追随功能」。借 Hi-ID 博客一语,透明性是通过构建逻辑和使用者心目中的内外一致性(integrity)来达成的,即不仅要达到「看得透」的物理透明性,还要做到「构造符合简单逻辑、能被方便抽象理解」的现象透明性。

但若要深究设计师对透明性如痴如醉的来源,恐怕还得回到建筑。克罗米娜(Beatriz Colomina)在《X 射线建筑》(X-Ray Architecture)一书中提到,玻璃为上世纪早期建筑带来的透明性,是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 1921 年做的弗雷德里希街大楼(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方案中,对「钢架结构为骨、玻璃为皮」的渴望就流露得无比清晰。同时,对透明性本身的迷恋可能还来自于一个意外的因素:当时肆虐欧洲的肺结核,以及同一时期出现的 X 射线成像技术。任何遮挡和障碍都会在 X 光机的镜头面前消失,仅将留下射线不可穿透的内脏器官。而密斯的 1921 年草图,则像极了一张给某种「高楼原型」拍的 X 光片。玻璃在与具有穿透力的视线联姻之后,成为了某种「建筑 X 光」,从此与医疗和救命结下深远的关系。

继续阅读

TypeTour 侧记:柏林风暴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世界钟
2017 年 9 月,我们的 TypeTour 远赴德国,在柏林、德绍、德累斯顿、莱比锡探寻欧洲文字设计的丰富遗产。在 2019 年包豪斯百年之际,我们的团员再次回顾这段旅程,与你分享我们的收获。
本文摄影:王燕茹、柳东原、厉致谦Mira Ying、卢涛

此行十二人因字结缘,一路接受视觉上的连环冲击,亲历欧洲罕见风暴的袭击,一起接受了包豪斯大师们的「接风洗尘」,感受欧洲设计先驱给予后世的馈赠。

继续阅读

回顾《中文排版需求》

今年 9 月 18、19 两天,万维网联盟 (W3C) 在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办了一场数字出版工作坊。之后,由日本数大出版社集资与庆应大学合作成立的高级出版实验室(Advanced Publishing Lab, APL)趁这机会举办了一场座谈会,W3C 中文标准参与者董福兴(Bobby Tung)在会上用日语做了一场「中文排版需求的沿革与标准化活动」为主题的演讲,本文根据讲稿加以说明,讲述《中文排版需求》目前的进程,以及继续推进它所需的行动。

继续阅读

视力表与视标(optotype)设计

虽说早在十三世纪末人们就发明了最原始的眼镜,但在科学的视力检测和验光技术没有成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配一副合适的镜片依然要靠运气。如果你是一位十八世纪的近视眼,只能在店里有限的镜片选择中不断试戴,或者在街上找到一位在不同小镇之间卖镜片的商贩,他只会根据你的年龄大约猜测一下近视程度,挑一副镜片给你。

那么,视力检测的系统理论以及它催生的产物——视力表,是何时出现的,视力表上的视标(optotype)设计又有何讲究呢?

继续阅读

招募!TypeTour Japan 暑期日本字体文化之旅(2018.7.29 – 8.7)

时隔两年,TypeTour 终于计划再次东渡日本!此次旅程的时间更加充裕,并且新增了关西路线,我们将从大阪到京都,途径宇治、奈良,最后飞往东京,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比较中,体会日本文字设计的多元与成熟。

我们将拜访只闻其名的字体公司,看日本字体行业如何发展至今;在潺潺流水和呦呦鹿鸣间,我们将深入古寺,探寻日本活字印刷的起源;走上街头,不夜之城新宿霓虹闪烁,宇宙中心涩谷荧幕恒亮,繁华老街银座随处可见流传百年的店招;江户文字的毛笔一挥,是浅草雷门的威严雄壮,落语寄席的欢声笑语,也是歌舞伎的俊秀、相扑手的力量……抬头低首,文字无处不在,传统与现代并举的日本也正是「猎字」的最佳去处。此外还有各大书店、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以及高密度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公共空间,我们将挑选关乎文字与平面设计的好去处,为团员们带来视觉的饕餮飨宴。

TypeTour 与普通的主题旅游项目不同,我们希望聚集更多对字体排印、平面设计、视觉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在旅行的同时促成更有价值的交流。每次字体旅行,我们都将在保证行程完成度和质量的前提下,留出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参与者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领队也会根据团员的需求,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出行日期及费用

  • 日期:2018 年 7 月 29 日 – 2018 年 8 月 7 日
    (共十天九夜,大阪两天两夜,京都三天两夜,东京五天五夜)
  • 出发地点:上海
  • 招募名额:10 人
  • 行程费用预估:约 18,000 元 / 人(实际出团日期和人数变动会造成报价调整)
  • 报名截止时间:2018 年 6 月 30 日午夜 12 点
  • 报名方式:邮件报名 [email protected],详见文末

继续阅读

招募!TypeTour 文字设计与视觉文化旅行——台南、台北(2018.6.13–6.19)

初夏渐至,端午临近,TypeTour 文字设计与视觉文化旅行又将出发!

此次我们将从台南启程,踏访古都遗迹,探索台南最大的铸字厂与印刷博物馆,走老街,串小巷,体味「台南过生活」;随后前往繁华而现代的的台北,街头漫游「猎字」识城,在日星铸字行和铁皮刻字铺与老板促膝而谈,到只闻其名的字体公司和设计工作室内部打探一番……旅人视角所看不见的城市文化,TypeTour 将带你深入了解。

  • 日期:2018 年 6 月 13 日 – 2018 年 6 月 19 日(七天六夜,包含端午小长假)
  • 出发地点:上海
  • 招募名额:12 人
  • 行程费用预估:约 9300 元/人(实际出团日期和人数变动会造成报价调整)
  • 报名截止时间:2018 年 5 月 11 日午夜 12 点
  • 报名方式:邮件报名 [email protected],详见文末

TypeTour 与普通的主题旅游项目不同,我们希望聚集更多对字体排印、平面设计、视觉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在旅行的同时促成更有价值的交流。每次字体旅行,我们都将在保证行程完成度和质量的前提下,留出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参与者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领队也会根据团员的需求,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重要提示:由于赴台证件办理周期较长,报名前请先在本文底部的大陆开放台湾自由行城市名单中确认,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是否开放台湾自由行,再在旅行社的协助下尽快办理相关证件。

继续阅读

城市字体考现学:招牌制作指南

编者按:近期我们以「城市字体观察」这一话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寻找上海「印」迹的城市漫步,到对亚洲城市招牌进行初步观察后的备忘录,从厉致谦等设计师与文化学者发起的「城市字体观察学会」,到松散而活跃的「上海字迹」小组……公共空间的文字设计,这个鲜活、真切的课题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在上海衡山·和集举行的「字体漫游」摄影展以及「城市招牌考现学」讲座,也分享了这些实践的初步收获。本文包括了厉致谦在讲座中展示的部分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没有人的城市,只能称为鬼城。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发出形形色色的声音与信息。一座没有声音的城市,恐怕会比鬼城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吧。除去沉默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中的不同文字,代表了种种无声之声。我们也许从来对它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我们的确离不开:「这里是……」「那个方向有……」「……欢迎你」「请勿……」「对不起……」「开放的时间是……」「这条路的规则是……」「我们的营生是……」「品类和价格是……」「请注意……」「树立……」「弘扬……」「学习……」「……梦」……

城市中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公共性的与个体性的。道路、车站、机场、公交系统、电网、市政、公园里出现的文字、宣传标语等,属于前者。机构或企业标牌、商号招牌、广告、私人空间的提示语、个人制作的临时性字牌等,则属于后者。它们构建出这个时代独特的城市景观,让城市与人在空间与时间中展开无声的沟通,映射、交响出市民当下的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