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历最老的聚集顶尖创意与视觉艺术人才的民间机构之一,纽约 ADC(旧称 Art Directors Club,艺术指导俱乐部)从 1920 年建立开始,每年通过 ADC 年赛来评选视觉传播领域的最佳作品。ADC 始终坚持艺术标准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创始人 Louis Pedlar 与其团队建立俱乐部、开办年赛与展览的初衷,就是为了能提升广告领域的艺术水准,用品鉴艺术与工艺的眼光来评判商业性的视觉设计。最初年赛只征集黑白插画、彩色绘画、海报这三类作品,如今作品种类早已扩展到两百种以上,涵盖出版、包装、摄影、电视广播、交互媒体等各种媒介。
目录归档: 印刷
「鸽子」:出版社、字体和复刻
在 19 世纪英国,一群同道的艺术家、手工匠人和文人兴起了「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他们抵抗机器化及流水分工的生产方式,希望恢复英国传统的手工艺精神,甚至意图重建某种理想化的中世纪社会生活形态。
提出「艺术与工艺」(Arts and Crafts)这一说法的人,是当时的印刷匠、书籍装帧师 Thomas Cobden-Sanderson。1887 年,他建议某个筹备装饰艺术展览的社团命名为「艺术与工艺展览社团」(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后来艺术与工艺运动也随之命名。第二年,运动领导者 William Morris 成立了柯姆史考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致力于出版精装插图本。柯姆史考特出版社对立于粗糙的工业印制,掀起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私人出版(private press)风潮。
传统与现代:Johnston 的遗产
尽管 Edward Johnston 谦虚地称自己只是一名书法家,但他的涉猎领域还广布字体设计、平面设计、书籍装帧、教学和写作等。Johnston 本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字体设计训练——甚至可以说,没有完成过任何正规的高等院校教育;然而凭借伦敦地铁字体等标志性作品,他被誉为「现代书法之父」,深深影响了几代英国设计师。
镂板字的断缺史
人类使用镂板(漏板,stencil)制图的历史源远流长,但镂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历史并不久远。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纪,在大开本的法文和德文礼拜书上,部分特别的页面装饰有镂板印制出的带花纹字母。
《纽约客》重设计前奏
几十年来,崇尚「慢设计」的《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一直以其细腻的散文,进取的新闻报导和不变的字体及版式吸引着读者。但从 2013 年 9 月 16 日开始,杂志页面上出现了一些细小但微妙的变化,迈开了重设计的脚步。在创意指导 Wyatt Mitchell 的带领下,《纽约客》更新了目录、主创人员页面、「Goings On About Town」栏目、书评版块(Briefly Noted)及小说版块等。设计上的改动包括调整分栏的数量,重绘 Irvin 字体以及引入辅助字体 Neutraface。
纵横对齐不是现代方法
上世纪,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Any man who would letterspace blackletter would shag sheep.(会去动哥特体字距的人,也会去搞绵羊。)
机械复制的生产链中,字距一度是关于排版审美的迷思。一套活字集合由设计师精心调整,由铸字匠细密打造;于是相邻字符的空间关系,凝固成一组依赖物理实体的法则。维持原生的字距——我尊重这样的法则,一如尊重先驱匠人的技艺和理性。
然而在 Jan Tschichold 和他的著作 Asymmetric Typography 流行之前,直至追溯回 Gutenberg 时代,「对称」「齐整」两种古老的视觉审美习惯无处不在。左右并齐的纵栏——我也欣赏这样的传统,一如欣赏古典格律的稳定及优美。
后世的排字匠人,逡巡于维持字距的洁癖和齐头尾的朴素趣味之间,寻求平衡与折衷。文字设计是又一门妥协的匠艺。
上海字体设计寻旧
彼时,陈其瑞先生的散文忆出沪申的字海沉浮。此间,陈嵘先生再度探访,娓娓道来尘封的字体往事。
本文作者陈嵘,2002 年毕业于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视觉传达设计学科,获硕士学位。2007 年加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任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并为北京汉仪科印签约字体设计师。从事以字体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和包装设计研究及教育。
本文原载于《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经授权刊登重订版。
今天提到铅字技术,如同谈论昔日的 BP 机,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早已逐渐被遗忘。我们开始那段历史的回顾研究,却也是因一场出人意料的缘分。2010 年 2 月,豆瓣「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的春节见面交流会上,偶然出现了一位年近 70 的老者,他就是曾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过的陈其瑞老先生。正是他的出现,勾起了我们对解放后那段字体设计历史的兴趣。在陈其瑞老先生以及不少业界友人的帮助和参与下,我们共同开始了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和资料收集。
新「独立」形象
聊起伦敦舰队街最具启迪性的报纸改版,或许要数《The Guardian》二〇〇五年的兜底翻新——从纸张规格到版面形象。不过至少上个周末,圈内人士下午茶的话题大概会齐齐转向《The Independent》。
过去十年间,《The Independent》(独立报)乐此不疲地推出了四度改版。本月第七天,又一版新形象正式上架。这一次,旨在对创刊精神的复兴。月初的改版预告中,主编 Amol Rajan 重新引用了创立者 Andreas Whittam Smith 的形容方式:「经典又别出心裁」(classic with a tw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