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人物

Face the Nation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Thomas)和明尼苏达州书籍艺术中心(MCBA)共同策划了名为「Face the Nation」的展览,探讨国家形象和字体设计之间的互动。

二十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刚刚兴起,欧美国家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直接加强了各国对于塑造自己国家形象的急迫性。于是值得褒扬的爱国主义情绪和两战后极端的沙文主义都在这一段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来。有些国家通过寻找自己的历史文化,复兴自己的传统风格。有的新兴国家则需要与自己的语言联系,为新的国家风格创造新字体。

Images: stthomas.edu

「挪威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始祖) Gerhard Munthe (1849-1929) 曾深入挪威的乡村,寻找祖国原始的艺术,将自己十分钟爱的中世纪北欧的壁毯风格以及挪威民间艺术应用于自己的故事书设计。

继续阅读

一个陶匠手中的粘土(Clay in a Potter’s Hand)

本文是书籍设计大师 Jan Tschichold 在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担任字体排印负责人的时候写成的。文章针对的是1950年代西方图书的问题,描写对象是西方文字的字体排印和书籍设计。其观点在很多人看来比较保守、压抑时代主旋律——创新,但倘若浮躁的今人能汲取其中哪怕是一点点的平和和严谨,保守一些又有何妨?

作者/ Author: Jan Tschichold © 1991 Lund Humphries
原载于/ Original from: The Form of the Book, 1991, Lund Humphries
翻译/ Translation: Rex Chen

与其说完美的字体排印是艺术,倒不如说是科学。对贸易的精通是绝对需要的,然而它并不是全部。精确的品味和完美的标志,也能体现在对和谐设计规则的理解中。一般的看法是,无瑕的品味部分来源于先天的敏感:感觉。但倘若感觉无法确保无误的判断,那感觉也着实没有大用处。感觉需要蜕变成对由正式决策产生的结果的认识。从这一点说,从来就没有天生的字体排印大师,唯有长时间的自我教育才会使人掌握和精通。

如果说在对待好作品的时候没有异见和争论,那是错误的。我们并非与生俱来就有好品味,就像我们不是天生就懂得欣赏艺术品。仅从画面上指认描绘的人和所代表的事物远非真正理解艺术品。对于罗马体的比例发表无知的观点也同样乏力。在任何情况下,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些想要说服对方的人必须比其他人要做得好一些。

好品味和完美的字体排印是超个人的。当今社会,好作品通常因为「旧式」而被错误地否定。因为对一般寻求对自己所谓「个性」肯定的人来说,会偏爱自己创造的怪异风格,而不愿服从于客观的品味标准。

在一件字体排印的佳作中,我们看不出艺术家本人的印鉴。某些人崇尚的个人风格,在现实中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特点,很多时候伪装成「改革和创新」,危害十足。比如喜爱混搭一些不相关的字体——也许是一个非衬线字体或是一个怪异的十九世纪手写体;或是订立一些看似有挑战性的限制,比如整本书只使用一种尺寸的字体,罔顾书籍结构的复杂程度。因此个性字体排印是有问题的字体排印,只有初学者和愚蠢的人才会义无反顾的坚持。

继续阅读

Wim Crouwel 80岁了

Wim Crouwel 巴黎展览的海报。Experimental Jetset 设计。

最近最热门的展览是在荷兰鹿特丹 VIVID Gallery 的展览「80 20 100」,为了纪念著名设计师 Wim Crouwel 诞辰80周年,出版社书商 Nijhof & Lee 诞生20周年,将展出100份 Wim Crouwel 的设计。展出将从2008年10月11日持续到11月23日。这次是紧接着去年在巴黎的个展「Wim Crouwel: architecturs typographiques 1956 -1976」之后 Crouwel 的另一个大型展览。

继续阅读

大学字体设计教育与 Michael Twyman

08届毕业生作品。Image: University of Reading & Typefacedesign.org

世界领先的字体设计教授和研究中心,英国的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字体设计硕士课程发布了他们新一年的字体设计毕业展课程只有一年,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方,因此也可以看出很多设计除了罗马文字外还包含了诸如阿拉伯语之类的外语部。

雷丁大学在英国领先的字体和图形传达系(The Department of Typography & Graphic Communication )是1960年代由当时美术系的教授 Michael Twyman 建立的。Michael Twyman 1934年生于伦敦郊区,在学校就显示出对艺术的兴趣,并由老师教授 Edward Johnston (Gill Sans 前身 Johnston 的设计师)的书法体。1953年 Twyman 主动选择大学教育,报读了雷丁大学,并逐渐对字体排印和平板印刷术(Lithography)产生兴趣。当时的雷丁大学已经提供了包括印刷、排字、书籍和字体课程。

毕业后的 Twyman 在大学做了几年研究之后,选择了去剑桥大学攻读教育学位。在剑桥大学读书时,雷丁大学的老教授就请 Twyman 回校进行艺术史的教授工作。随着参加一些教授在欧洲大陆的艺术史假期课程,Twyman 开始想开设一门排字的专业,于是开始专攻字体排印,并在1968年首创地建立了字体和图形传达系,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相关课程。课程十分专注历史,与艺术史课程紧密相连,并经常组织学生前往意大利(学习铭刻)和北欧(学习早期印刷和现代主义)进行实地学习。

雷丁大学的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包括在不同的媒介上练习「排字」(Lettering),甚至需要在石头上可刻字。而课程中的历史和理论则通过数篇论文来展示,可以说包含了字体这一概念从实用、发展历程到美学理论的全面教育。

参考

奥托·艾舍(Otl Aicher):一段故事

Speak Up 的作者 Armin Vit 与同仁在写一本名叫《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的书。下文为为德国设计师奥托·艾舍(Otl Aicher)部分的撰稿。

作者/ Author: Armin Vit
原载于/Original from: Speak Up,2008年6月18日;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授权,由 Rex Chen 翻译。

Otl Aicher 在少年时代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他有毁灭性的影响。1941年,他加入德国陆军,尽管这与自己的信仰背道而驰,一直到1945年才结束服役。服役期间,由于伤病,Aicher 的军旅生涯并不出色。然而这促使坚信自主教育的他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主题包括哲学、文学和稍早开始的艺术。战后美军登陆德国,Aicher 回到了德国的乌尔木(Ulm),参与城市的重建工作。他与其他人一起建立了 Ulmer Kreis(乌尔木朋友圈),并举行了一系列聚会、「周四演讲」等,来振作经历频繁战争的人群。其中涉及的传播海报均由 Aiche r设计,这是他初次涉入设计工作。到了1946年,「周四演讲」已经开始包括了一些实用教育课程,成人学校 Ulmer Volkshochschule 因此逐步建立。学校也成为 Aicher 的第一个客户,Aicher 在1947年建立的第一个设计公司 Büro Aicher 为学校设计了视觉形象、手册和海报等。

为 Volkshochschule 学校课程设计的海报。Image: Negative Space

继续阅读

John Fell:牛津大学出版社与 Fell 系字体

Image: Wikipedi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继续阅读

约翰内斯·古腾堡和其活字印刷术

Image: BBC 4

BBC 4上周播出了纪录片《Stephen Fry and the Gutenberg Press》,该片通过英国主持人 Stephen Fry 的脚步,走过了约翰内斯·古腾堡在德国发明活字印刷术时经历的每一步,从美因茨到斯特拉斯堡;而同时进行的是英国的一位老人试图从头开始制作最初的古腾堡印刷机,展示500多年前这一创造性的发明。

Image: Wavelength Films

约翰内斯·古腾堡在西方传统上被认为是活字印刷之父,尽管比中国毕升的发明迟了400多年,但当时由于西方仍缺乏这一技术,他的发明在西方还是革命性的。当时的技术发明后直接被应用到宗教传播,当时第一批180本的《古腾堡圣经》仍被认为是印刷史上的完美作品。

片中 Stephen Fry 在印刷历史学家的指导下,从制作、复制了字模开始,制作了纸张,并协助使用仿制的印刷机印刷用古老的 Blackletter 体印刷圣经。古人对细节的追求和极大的耐心令人惊叹不已,光字模制作就要一年时间,而圣经的1200页排版谁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和时间!然而历史就是这样被创造的。我们今天制作字体时连每两个字母对应的 Kerning 都懒得调,看了这个片子实在是汗颜。

该片短期内在英国可通过BBC iPlayer收看,同时 YouTube 也有较不清晰的版本。但都缺乏中文字幕。

*更新:该片将于4月25日晚9点于 BBC 2重播。iPlayer 的收看期应该也会延长。

Armin Hofmann Intro

Armin Hofmann 是瑞士国际风格的带头人之一,他和 Emil Ruder 创立的巴塞尔学校对现代平面设计影响极大。他编写了一本书「Graphic Design Manu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表达他的教学理念。

我居然发现网上可以在线阅读这本书,基于版权原因,这里只贴出连接地址。
http://www.typogabor.com/armin-hofmann/index.html#10

另外可以参考的一个文章是 Paul Rand 写关于 Armin Hofmann。
http://thegalleriesatmoore.org/publications/baselpr.shtml

Karl Gerstner

Karl Gerstner是 瑞士设计师,我个人非常敬仰一位设计师,他和 Josef Muller-Brockmann 一样,都是现代瑞士设计的代表派。他不单对理性的设计充满热情,而且他的实验性设计一直是我非常仰慕的。

Karl Gerstner: Review of 5x10 years of graphic design 是他的一本回顾自己之前设计的自传,里面罗列了大部分他之前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解释。但请小心,除了无比复杂的网格系统以外,整本书所有设计几乎都是 Akzidenz Grotesk,的确可敬。

Compendium for Literates,我只在 British library 找到过,非常学术的一本书,方形格式,15 x 15 cm,讨论作为设计师如何传达信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制作和排版更加精良,详情请看 Eye 66期评论

Review of Seven Chapters of Constructive Pictures,是讲他对图形的实验 project,非常有趣,特别是一些例子,影响仍然能在现在找到其身影。这本书在 YouWorkForThem 有售

采访 Erik Spiekermann:当代字体排印与设计

采访/ Interview: Uleshka
原载于/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图片来自/Images: pingmag.jp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许可,由 Rex Chen 翻译。

译者按:尽管是两年前的一篇采访,但对我还是受益匪浅,尤其是商业机构自己的字体设计问题。另外5月刊《艺术与设计》也采访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辅助阅读。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办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称自己为「信息建筑师」。在写作、图形设计和字体设计(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领域,他都表现出一样的自如与多产,但在信息传达方面,文字依然是永远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时任 ATypI德国设计协会(GDC)委员会成员,国际字体设计会(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层——这一举动曾引起一些混乱——在公司附近创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译者注:公司今年已更名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占用 Erik 的宝贵时间,讨论了他的德国铁路(Deutsche Bahn)的设计项目,并与其分享了一些关于设计的思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