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地铁(London Underground,也称 the Tube)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地下铁路,始建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于1863年1月10日建成通车。一百多年来,它不断发展、历久弥新,再加上其一整套世人熟知的视觉形象,成为伦敦乃至英国的符号。时至今日,伦敦地铁早已成为视觉设计的典范,给世界上其他城市铁路系统留下了无数可借鉴的设计资本。2013年,伦敦地铁将迎来它的150岁生日。
目录归档: 历史
Kurt Weidemann 和德国设计
前几天收到 Erik Spiekermann 的 Email,告诉我德国设计元老 Kurt Weidemann(克特‧威德曼)去世的噩耗,虽然 Erik 在邮件中写的很平淡,但是感觉到他对于这设计元老的崇高致敬!这位德国最后一位字体设计大师的陨落,让人难免有一种遗憾之心。我的思绪在寻找记忆里的 Kurt Weidemann 图片我打开 Fontblog 网站(德国 Fontfont 公司的专业字体 blog)看到已经有一篇关于 Weidemann的报道了。这对针峰相对了几十年的冤家总于有个了结了,记得2008年的时候 Weidemann 写过一篇关于 Erik Spiekermann 代表作 Meta 字体有抄袭嫌疑,而专业执着的 Erik Spiekermann 也好不客气进行反驳,而且非常大度的邀请Weidemann这位前辈参加 Erik Spiekermann 一手创办的 TypoBerlin 国际字体研讨会,他们现场进行辩论,这场新老两代设计师的精彩对话载入了史册,回想起非常有意思。
连载: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
从今天开始,一连四周,我们将每周发布连载《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是 Type is Beautiful 应 Apple4us 的委托,自日文翻译而成的字体基础知识介绍。日文原文可见于日本字体公司「今田欣一设计室」于其官方网站「欣喜堂」的「基础讲座」。这一基础讲座包含五个部分,首先介绍活字字体的一般概念,之后是「和字」字体历史、汉字字体历史和西文字体历史,最后阐述三种文字如何协调排版。我们节选其中除去西文字体历史的四部分翻译成文,依次发布。
翻译者是我们网站的新作者,旅日学者 Eric Liu,以及我们的网站技术支持 Metaphox 。因为业余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Metaphox 更是第一次进行日文翻译,文中翻译的错漏之处恳请有心去阅读日文原作的读者们指正。页面题图背景文字设计 Julius Hui。
我們從這篇連載開始嘗試支持繁(正)體中文顯示。各位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繁體」按鈕進行切換,在此感謝小野大神製作的繁簡轉換插件。
毋庸置疑,当代日本的文字铸排之技术与理论都相当先进,许多在中国本土已经流失或正在流失的精神和技艺,在日本列岛上仍旧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并有着独树一帜的风采。日本为汉字能在当今电子化时代继续保持其当下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之功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篇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日本遭遇到史无前例的地震与核泄漏灾害侵袭。我们谨以此文向日本人民的文化与精神致敬。
考虑到这篇文稿的特别之处,我们为它特别设计了版面,并以迷你站点的形式,将全文独立发布,烦请各位移步到专门页面上阅读全文。此后每周我们会在这里、Twitter 和饭否上提醒大家新部分的发布。各位如果有建议和意见请在此留言。
连载首页
Gill Sans 之外的 Eric Gill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最近开始了名为「Eric Gill: Public and Private Art」的微型展览,展示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英国艺术家之一的 Eric Gill 鲜为人知的一面。Eric Gill(1882—1940)最为著名的是作为英国标志性字体 Gill Sans 的设计师(参见我们译文)。Gill Sans 横扫英国的巨大成功(英国陆军、BBC、企鹅等等)使得 Eric Gill 的其他作品都被其光芒掩盖。大英博物馆这次就避开字体设计,集中展示了 Eric Gill 的另一才能:雕刻设计师和雕刻师。
Bodoni 的绝唱:更新
应大家要求,关于 Bodoni 的样册又增加了以下各种文字的照片。图中的文字种类根据意大利语翻译与查证,如有错误还请指出。另外很多语言文字今天的地位已经有很大变化,我们都标了出来作为参考。 样册为1818年出版,2010重印。
Bodoni 的绝唱
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特许城市(free imperial city)是只受到皇帝统治的少数城市,大多数的城市由贵族阶级统治。类似德国南部奥格斯堡这样的城市拥有完全的自治,远离战争,保持中立,贸易发达,十分富有。来自奥格斯堡(Augsburg)的印刷商 Erhard Ratdolt (1447-1528),从1476至1486在威尼斯工作了10年。当他回到奥格斯堡后,他制作了字体样张,向顾客宣传自己的刻字手艺。这第一份字体样张上的日期是:「1468年3月1日,印刷于高等级的帝国特许城市奥格斯堡」。字体样本上只有14种字样。有意思的是,除了德国通用的哥特字体(Black Letter)之外,还包含了来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3种罗马体和10种 Rotunda 体(Black Letter 的变体)。此外,还有1款希腊字体。这就是最早的字体样张。早期书籍印刷史一直和字体样张广告相伴。在15和16世纪,字体样张通常都只限于单页。到了巴洛克时期,才出现了包含完整字体家族、各种装饰图案的字体样书,无论字体数量还是涉及内容,都增长了好几个数量级。
从《一九八四》看书封面设计
BBC 4 近期播放了四集关于书籍的纪录片,讲述了从远古时代到今天的书籍历程。在英国和有英国代理的朋友可以通过 BBC iPlayer 收看到这些纪录片(Ku6 收看地址)。影片第四集讲述了英国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从1950年代出版简装书开始对阅读产生的影响,着重介绍了企鹅出版社著名的封面设计历史。故事以乔治 · 奥威尔的反应政府极权的名著《一九八四》讲述了封面设计和社会发展互相影响的历史。
V&A Isotype 展览照片
我们在《Isotype:信息设计的起始》一文提到伦敦 V&A 博物馆的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展览。昨天去了一趟展览,有很多原始的文档,追溯到早期的 infographics,拍了以下的照片。光线昏暗,照片质量欠佳。
Isotype:信息设计的起始
伦敦 V&A 将于12月开始进行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的展出,我才回想起来以前谈到图像符号(pictogram)的时候,另一位作者 Shi Yuan 说到的 Isotype。Isotype 全称「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国际文字图像教育系统),由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Otto Neurath(奥图 · 纽拉特,1882—1945)在1925年发布。这一系统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利用「语言似的」图形设计,达到教育目的。尽管这一系统本身并未成功,但对公共设计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公共交通、国际活动、公共场所等图形设计的基础。
这一系统开始在维也纳社会经济博物馆(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museum in Wien)研发,Otto Neurath 是当时博物馆馆长,以及该系统主要的提出和理论家。该博物馆作为一个教学博物馆,主要作用是向维也纳市民讲述维也纳的故事。当时的哲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使得 Neurath 意识到,要向广大不识字的无产阶级传播知识,图形是最有效的方式。博物馆主张通过图形来讲述事实,而非死板的统计数据。这一被称为「维也纳方法」的表达方式后来由 Neurath 建立的一个平面设计团队不断扩展。
该团队从1929年开始,由德国的木刻师 Gerd Arntz 领衔,设计了一套简化的图形标志,以表示工业、人口、经济、政治等事物,一共超过4000个图形标志,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 Isotype 的设计。也是这些设计对当代公共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1930年,该项目标志性的统计图册《Gesellschaft und Wirtschaft 》发布。Isotype 建立了一系列设计准则,比如:将图形设计标准化;图标设计不用透视,以最大化的保存所表现事物的特点;数量用多个多样大小的图标表示,而不是更大的图标,以便可以更准确的比较,等等。
二战和纳粹使得这个维也纳团队奔赴世界各地。一部分设计师到了苏联,为苏联政府的五年计划设计图形表述,一些(包括 Neurath 本人)逃到英国,另一些到了美国和荷兰等国,开始以 Isotype 的思想,从事公共信息设计活动。
1971年,Isotype Institute 将档案和设计稿都捐给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字体设计与平面沟通系,这笔资料也是今年伦敦展出的资料主要来源。Isotype 的思想所带来为国际间的不断加深的沟通带来重要影响,由此开始了现在影响全球的图像符号(pictogram)和信息图形(infographics)的设计。
参考
- Wikipedia
- http://gerdarntz.org/
- http://www.isotyperevisited.org/
- Twyman, M. The significance of Isotype, isotyperevisited.org, 1975
《土耳其进行曲》和埃及字体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写过,贝多芬也写过,好多作曲家都写过。《土耳其进行曲》和字体有什么关系?就像《土耳其进行曲》和土耳其的关系,没关系。18世纪欧洲文化圈,不论音乐还是字体,都喜欢取个东方味的名字,类似我们今天的标题党。埃及和字体扯不上太多关系,但就有一类字体,被唤作「埃及」。
欧洲人对埃及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节。古罗马帝国的艳后风流、各大博物馆里的海量藏品、文学电影里的埃及历险……作为最靠近欧洲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方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去得了。
在字体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没有装饰线的字体,有人称为 Egyptian(埃及的)。在字体历史的争辩中,有观点认为大写的无衬线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腊风格时期,也常常出现在寺院的颁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绘纹上,最著名体现这一风格的,是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古希腊字母、古埃及通俗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写同样的内容,现藏于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