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角半角碎碎念

五号字铅空几种。中间为五号全身空,往左上为五号的半身(对开,或称二分)、四分空;往右上为五号的二倍、三倍、四倍空。字腹上的缺刻证明了它们都是活字材料而不是普通的铅块。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在开启中文排版里关于避头尾方式、所谓「标点挤压」调整的讨论之前,笔者在本文里重点阐述了一些需要明确的前提概念,作为之后讨论的基础。 「所以说,『全角空』并不总是固定 1 em 大小呀!如果你们不抛弃这个固有观念,就没办法再谈下去了!」 我的声音禁不住有些激动起来,真是受够了。面对国际团队成员,特别是 Adobe 的史蒂夫·齐尔⁠1那些执拗的提问,我真的已经是烦透了。无论怎么解释,他们都理解不了「作为符号的全角空格」与日文排版上的「空隙」的关系。 讨论暂停,进入休息时间。在场外呼吸一下沁人心脾的初春空气,刚才闹得僵硬的气氛也瞬间消失。再次回到讨论现场,史蒂夫说: 「听了龙生刚才的解释,似乎日文里的空格有全角、半角、以及『大小可变』这三种?」 小林敏老师这样解释道:「对。在以前活字排版时代,标点这类铅字并不是拣字的时候就加进去的,而是到了排字的工序由排字工适当地插进去的。你可以拿一个宽度只有「半身」的标点再加一个「二分铅空」,也可以拿字宽是「全身」的标点直接放进去。如果觉得用全身标点不合适,那就换成半身的,再在后面补上适当的铅空。用半身的话,只要调整后面的空隙就够了。所以说,标点的宽度既可以当做是半角,也可以当成全角。」 「那这样吧,把『全角』这个词撤下来,以『半身空』为基础再重新整理一下吧。」 听了史蒂夫的这席话,大家都点了头。小林老师又多了一项工作。之后的晚餐会上则留下了大家无尽的畅谈。 这段文字摘自小林龙生先生的著作《EPUB 战纪》,记录了在东京庆应大学三田校区日本团队和国际团队举行第二次面对面会议的情况。这场讨论发生在 2008 年 4 月,距离 2009 年 6 月《日文排版需求》第一版正式公布仅一年的时间。日方专家有两位「小林先生」,小林敏老师是日本编辑学院(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前任总秘书长,是精通活版印刷到电子排版的专家;而小林龙生先生则是标准化专家,在当时是万维网联盟(W3C)日文排版专门任务组(Japanese Layout Task Force)主席。 对于日美双方专家当时争议的「全角半角」问题,想必很多中国读者也拥有和美国专家一样的疑惑:全角空格不就是一个正方形空格么,怎么会搞得那么复杂?然而,正如日方专家所解释的那样,在东亚排版里,全角半角标点并不是一个符号化的空格那么简单。讨论中文排版必须谈标点,而在仔细分析标点之前,我们必须把全角、半角的概念重新梳理一遍。 全与半,仅仅是宽度而已 大家平常说的「全角/半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近代中文排印里的汉字都已经是方块字,因此金属活字字身都是正方形。在中文排版里如果要说宽度,一般都是以「一个汉字字宽」这样一个相对单位来表示,只要说「一个」或「半个」的字宽就足够而不会有歧义,这也是中式网格的基础。汉字如此,标点也是如此。比如国标《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里在解释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时,都尽量用「占一个字」「占半个字」的表述。 西文却不是这样。而正如笔者在《「中西之别」重考》一文里强调的,西文字母的字宽是变宽、互成比例的。单纯说「字宽」,到底是字母 W 的宽度还是 I 的宽度,会造成很大歧义。因此在西文里才会有这样一个需求,必须定一个参考标准,于是才出现了 em 和 en 这两个概念:在排字方向上(西文一般为横排)与字号同样的那个量称作一个 em,而其一半即为 en。之所以这么称呼,坊间传说是源自大写字母 M 和 N 的宽度,但是做过字体设计的人都知道,在实际的字体里由于字面与字身存在的距离(即所谓「边距」,side bearing),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套字的大写字母 M 和 em 的宽度并不一样。 《GB/T 9851.2—2008 印刷技术术语 … Continue reading 全角半角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