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全角半角碎碎念

五号字铅空几种。中间为五号全身空,往左上为五号的半身(对开,或称二分)、四分空;往右上为五号的二倍、三倍、四倍空。字腹上的缺刻证明了它们都是活字材料而不是普通的铅块。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在开启中文排版里关于避头尾方式、所谓「标点挤压」调整的讨论之前,笔者在本文里重点阐述了一些需要明确的前提概念,作为之后讨论的基础。

「所以说,『全角空』并不总是固定 1 em 大小呀!如果你们不抛弃这个固有观念,就没办法再谈下去了!」

我的声音禁不住有些激动起来,真是受够了。面对国际团队成员,特别是 Adobe 的史蒂夫·齐尔⁠1那些执拗的提问,我真的已经是烦透了。无论怎么解释,他们都理解不了「作为符号的全角空格」与日文排版上的「空隙」的关系。

讨论暂停,进入休息时间。在场外呼吸一下沁人心脾的初春空气,刚才闹得僵硬的气氛也瞬间消失。再次回到讨论现场,史蒂夫说:

「听了龙生刚才的解释,似乎日文里的空格有全角、半角、以及『大小可变』这三种?」

小林敏老师这样解释道:「对。在以前活字排版时代,标点这类铅字并不是拣字的时候就加进去的,而是到了排字的工序由排字工适当地插进去的。你可以拿一个宽度只有「半身」的标点再加一个「二分铅空」,也可以拿字宽是「全身」的标点直接放进去。如果觉得用全身标点不合适,那就换成半身的,再在后面补上适当的铅空。用半身的话,只要调整后面的空隙就够了。所以说,标点的宽度既可以当做是半角,也可以当成全角。」

「那这样吧,把『全角』这个词撤下来,以『半身空』为基础再重新整理一下吧。」

听了史蒂夫的这席话,大家都点了头。小林老师又多了一项工作。之后的晚餐会上则留下了大家无尽的畅谈。

这段文字摘自小林龙生先生的著作《EPUB 战纪》,记录了在东京庆应大学三田校区日本团队和国际团队举行第二次面对面会议的情况。这场讨论发生在 2008 年 4 月,距离 2009 年 6 月《日文排版需求》第一版正式公布仅一年的时间。日方专家有两位「小林先生」,小林敏老师是日本编辑学院(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前任总秘书长,是精通活版印刷到电子排版的专家;而小林龙生先生则是标准化专家,在当时是万维网联盟(W3C)日文排版专门任务组(Japanese Layout Task Force)主席。

对于日美双方专家当时争议的「全角半角」问题,想必很多中国读者也拥有和美国专家一样的疑惑:全角空格不就是一个正方形空格么,怎么会搞得那么复杂?然而,正如日方专家所解释的那样,在东亚排版里,全角半角标点并不是一个符号化的空格那么简单。讨论中文排版必须谈标点,而在仔细分析标点之前,我们必须把全角、半角的概念重新梳理一遍。

全与半,仅仅是宽度而已

大家平常说的「全角/半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近代中文排印里的汉字都已经是方块字,因此金属活字字身都是正方形。在中文排版里如果要说宽度,一般都是以「一个汉字字宽」这样一个相对单位来表示,只要说「一个」或「半个」的字宽就足够而不会有歧义,这也是中式网格的基础。汉字如此,标点也是如此。比如国标《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里在解释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时,都尽量用「占一个字」「占半个字」的表述。

西文却不是这样。而正如笔者在《「中西之别」重考》一文里强调的,西文字母的字宽是变宽、互成比例的。单纯说「字宽」,到底是字母 W 的宽度还是 I 的宽度,会造成很大歧义。因此在西文里才会有这样一个需求,必须定一个参考标准,于是才出现了 em 和 en 这两个概念:在排字方向上(西文一般为横排)与字号同样的那个量称作一个 em,而其一半即为 en。之所以这么称呼,坊间传说是源自大写字母 M 和 N 的宽度,但是做过字体设计的人都知道,在实际的字体里由于字面与字身存在的距离(即所谓「边距」,side bearing),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套字的大写字母 M 和 em 的宽度并不一样。

《GB/T 9851.2—2008 印刷技术术语 第二部分:印前术语》中对全角和半角的定义

回到中文,翻开国标《GB/T 9851.2—2008 印刷技术术语 第二部分:印前术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不仅对「全角/半角」这对术语有解释,而且还注上了对应的英文术语:

2.31 全角 em
排字的度量单位,宽度等于所使用的文字的磅数(point),用作排版宽度水平方向的度量。
2.32 半角 en
排字的量度单位,宽度等于同一磅数全角的一半。

至此,我们可以下一个初步结论:所谓 em/en 的概念是出于西文字体排印的需求而产生的,而在中文字体排印里只要按照汉字字宽占位即可。从上文引用的国标释义可以看出,在印刷行业里说的「全角/半角」与西文的 em/en 可以一一对应。作为印刷术语来说,仅仅代表的是「宽度」的概念,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角,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那么「全角/半角」的「角」又是从何而来呢?显然,这不是指牛角的「角」,也不是指「角度」的「角」。如果我们继续挖掘,会发现这两个词可能都不是中文,而是源自同样使用汉字的邻邦——日本。

翻开日文词典《大辞林》,「かく」作为名词有八项释义,第一项就是「四角。方形。或者四角的样子。」而「角度」这一含义放到了后面;与此对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jiǎo」虽然也有八项释义,却没有一项是「四角」「正方形」的意思。由于在日本「角」是正方形,因此「全角/半角」就是「整个正方形/半个正方形」的意思,既通俗易懂,也是日本人在活字排版中对相应尺寸铅字的称呼。

日文里的「角」是「方块」的意思。图为日文词典《大辞林》 iOS 版。

当然,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其实在日语里用的「角」是一个「面积」的概念,和西文里的 em/en 单纯的「宽度」概念还不完全相同。在日本工业规范 JIS X 4051《日本语文书的排版方法》里,全角的定义是「占一个汉字的文字外框」,而「半角」则是「字宽为全角 1/2 的文字外框」——请注意这里用的是「框」这样一个二维尺度,而不单纯是「宽度」这样一个一维尺度。

当近代西文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应用到中文的活字排版时,我们就已经有与此对应的称呼——「全身/半身」。这里的「身」即「字身」(body),在当年铅字印刷的全盛期,印刷行业人士都这么说,而不会用「全角/半角」这样一个外来词。

随着金属活字技术的发展和排版工艺的细致化,在实际排版中仅有「全身/半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用各种各样宽度的铅空填补各种宽度的空隙。对于铅字时代那些不着墨的铅空材料,小于一个汉字字宽的采用「分空」的叫法,比如「二分」「四分」「六分」;而大于一个汉字字宽的采用「倍空」的叫法,如「二倍」「三倍」「四倍」,这类称呼是中日两国共通的。这些铅空是金属活字排版中必不可少的材料,都曾经有物理实体,大家可以参考本文题图。当然,对于分空,国内还有另一种习惯叫「××开」,比如「三开」「四开」,尤其是「二分」又叫「对开」,这些称呼都很直观易懂。

总之在从国外引进计算机技术之前,中文里都不会用「角」来形容字宽,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文词汇。哪怕是在港台地区,尽管深受日本影响,也依旧不用「全角/半角」而一直采用「全形/半形」的称呼。

都是处理能力的错

本来仅限于印刷业界排版工艺的术语,转到电脑时代就开始走样变味了。科技的人士似乎不熟悉印刷术语,直接把日文的「全角/半角」这两个汉字词拿到中文里用。而英文里,包括 Unicode 文档在内的技术文献,则干脆放弃 em/en 的称呼而采用更为简单易懂的 fullwidth 和 halfwidth——显而易见,width 是宽度,直译成「全宽」「半宽」也很清晰明了。

在计算机文字处理中,西文用单字节存储,用等宽字体作纯文本输出,而数量庞大的东亚文字则必须使用多字节技术。早期计算机系统里多用「双字节」来编码存储东亚字符,而显示输出的字宽则刚好是单字节西文的两倍宽。这样就形成了编码使用的「字节数」和显示文字的「字数」的简单对应,通过字数就可以简单计算出存储量。时间长了,用户就习惯认为「单字节」=「西文」=「半角文字」,而「双字节」=「中文」=「全角文字」=「西文的两倍」,把编码方式与书写系统和字形都套上了思维定式。

Twitter 于 2017 年 11 月在其官方博客宣布将其著名的「140 字」限制改为「280 字」,但是中日韩除外。这个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当年「两个西文等于一个中文」的思维定式。

一旦上了套,要解套就难上加难。现代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原理已经发生极大变化:在计算机字体的字形方面,宽度不仅有所谓的全角宽度、半角宽度,还有可能各种其他宽度;而文字编码不仅限于单字节、双字节,还有四字节等等方式,编码可以定长、也可以变长,因此将文字字形按照编码加以区分完全没有意义。既可能有「全角英文」,也可能有「半角假名」;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取决于采用什么编码,无论用户输入的是「半角括弧」还是「全角括弧」,可能采用的是同样的字节数存储;而用户最终看到的表现形式是字库文件(font)里的字形(glyph),其宽度由字体设计师在制作字库时设置决定。

当今的字体设计师,为了保持以往的习惯并向后兼容,会按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所谓半角的码位上放上一个对应的半宽造型的字符,避免用户觉得割裂。东亚字符集里其实也包括基里尔字母、希腊字母,字形设计师也可以全权决定是否抛弃所谓「全角」造型而做成普通的变宽形式。关于这些具体的技术规定,Unicode 方面有「标准附件十一:东亚字宽」(UAX #11: EAST ASIAN WIDTH) 等文件进行了详细的定义;而 OpenType 字体也定义了 fwidhalthwidvhal 等特性可以让用户指定、相互调用字体设计师预先设置好的全宽、半宽字形的功能,限于本文篇幅就不再详细阐述了。

为了行文方便,本系列文章尽量使用「全宽/半宽」「全角宽度/半角宽度」这样的措辞,或者会在「全角/半角」之前加上「所谓」二字,以提醒读者注意这些词汇的真实含义。

所谓「全角标点」与「半角标点」

原本「全角/半角」只是一个字宽的概念,但是被扣上了「双字节/单字节文字」「中文/西文」的帽子。对于标点符号,一般用户在说「半角逗号」时可能是指半宽的逗号,但更多情况下是指西文字体中的逗号,而实际上计算机存储编码并不定是单字节,其宽度也并不一定是中文字宽的一半,从设计上来说其位置可能是和西文基线对齐而非中文字框对齐。但是,这种叫法已经约定俗成,对于一般用户已经无法纠正。所以,普通读者在中文理工科类书籍里碰到类似英文的小圆点句号、却保持所谓全角宽度时,就会感到疑惑不解。而对于中文排版来说,句号无论是空心圈还是实心点,既可以是占一个汉字的「全宽」,也可以是占半个字的「半宽」。所谓「半角逗号」绝对不是西文的专利。铅字时代的中文排版里就已经存在「半角逗号」——或者说「半宽/对开/二分」的逗号,占半个汉字宽度。在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活字排版工艺》中就有如下记述:

除了全身标点符号外,也可以铸成对开或三开,用以调整行长或做特殊使用。
……
引号和括号,放在文字的前后,根据工艺的要求,可用全身或对开,但括号后是其他标点符号时,该括号则必须用对开。

在金属活字时代,根据排版的需要,可以要求铸字时铸出不同「身份」(宽度)的铅字去占不同的「地位」,而具体的,可以是全宽,也可以是二分(半角/对开)、三分等等,然后再配合各种铅空使用。这个习惯一直到现代电脑排版,依旧没有变。比如中国国标《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就有这样的规定:

5.1.10 标点符号排在一行末尾时,若为全角字符则应占半角字符的宽度(即半个字位置),以使视觉效果更美观。

可见,中文的标点符号既可以是「全宽」的也可以是「半宽」的,「中文=全角」完全是技术问题导致的误解。本文开篇里日本专家小林老师所解释的铅字排版工艺,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一样的。翻开出版专业的排版书籍,里面提到的「全角式」「半角式」「开明式」和「居中式」这几种常见的标点风格,也是这个含义。

PlekhanovSelections-fullwidth
所谓「全角式」标点排版。程代熙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第 304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一版一刷。
hanyudazidian-kong
所谓「半角式」标点排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第 1081 页,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等,2010 年。
Kaiming-Guoyu-B1-1948
「开明式」标点排版。徐调孚等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注释本乙种第一册),开明书店,1948 年初版,上海福州路。(图: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 所谓「全角式」:原则上所有标点都用全宽。在以往的纸媒比较少见,但是到计算机排版之后,用此风格的纸媒就逐渐增多。上图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的标点符号就全部采用全宽,甚至连续标点也不进行调整。当代大部分的中文网页排版由于默认全宽标点而无法进行标点的宽度调整,也多采用这种风格。
  • 所谓「半角式」:原则上所有标点都用半宽。此风格在以往多见于辞典等需要节约版面空间的纸媒,比如上图的《汉语大字典》;而电子排版却不多见。作为例外,苹果公司中文官方网站也用的是此风格⁠2
  • 开明式:原则上,句末标点全宽,句内标点半宽。句末标点包括句号、问号、叹号等等;而句内标点则包括逗号、顿号等等。据称此风格最早是由开明书店出版的书中采用而故名。上图 1948 年繁体竖排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就是如此,可以看出句内与句末的标点分别占不同的地位。目前,中国大陆纸媒出版物多采用此风格,这也是北大方正的排版系统中的默认设置。此风格可以考虑成是以句法语义为出发点的一个设计折衷。
  • 居中式:原则上所有标点都用全宽,且位于字框正中。此风格在新式标点制定以来就一直存在,也是目前港台的纸媒出版物最常用的风格。此风格可以考虑成是同时适应纵横排版设计的一种折衷。
方正飞腾中「标点类型」默认为「开明式」。(图片来源:《方正飞腾创艺 5.4 版使用说明书》,2014)

对于上述标点风格,笔者将会在今后文章里继续详细展开讨论。其实,风格本身很简单易行,关键要在这些标点风格的基础上搭配具有优先顺序的调整策略,这才是中文排版体现设计技巧之所在。上述几种风格的解释里都有一句「原则上」,是因为实际的排版情况相当复杂,要针对换行位置、避头尾、连续标点、段首缩进、行末对齐、英文数字混排等等情况,基于标点风格去调整标点符号的宽度,甚至还要调整汉字字距。

说好的「标点挤压」呢?

有了基础的标点风格之后,就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那么怎么调、调什么呢?分析了这么长一大段,终于可以回到正题:我们在讨论细致排版时提到的「标点挤压」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挤压」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多东亚的标点符号并没有占满整个汉字字框而是有偏向的。比如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句号、逗号在横排是偏左下角,而在竖排时偏右上角。这些偏向一边的标点会在另外一边留下多余的空隙,特别是在几个标点连续的时候容易在版面上产生「窟窿」,这就需要的所谓「挤压」的部分。但在实际排版中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却有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对于标点的宽度调整,总体概括起来有两种模式:「加法模式」「减法模式」。

处理中文标点时的两个不同模式:半宽加空的「加法模式」和全宽挤压的「减法模式」。
  • 「加法模式」认为,标点都应该是半宽的,标点符号的处理即是在原本半宽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空隙。专业的中文排版处理,从金属活字到 InDesign 都采用的是这个模式,也就是图中的 A 模式。一个看起来是所谓「全角」的句号,其实是半宽的句号本身加上半宽的空隙;当句号遇到后括号时,则半宽的句号直接与后括号并排,二者之间不用加空隙。
  • 「减法模式」认为,标点都应该是全宽的,标点符号的处理即是需要「减去」或者「压缩」适当的全宽空隙。大多数的一般用户都对此抱着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就是图中的 B 模式。一个句号,其实就是全宽的符号;当句号遇到后括号时,需要将句号后方的空隙「减去」或者说「挤压」掉。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国际化会议上争论。可以看出,一开始美国专家也是「减法模式」的思维,因为习惯上东亚文字全都是「全宽」。但是,正如激烈讨论之后小林敏先生所解释的,金属活字时代的排版既可以直接采用全身标点(所谓全角)也可以采用半身(对开)标点并添加适当的铅空用于行长调整。这是传统铅字排版工艺中最核心部分——铅字排版只能做加法,灵活地选用不同宽度的空铅不断地加空;而不能做减法,去挤压铅字之间的间距,因为无法去挤压、削去物理实体。这两个模式的思路是相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认为使用「标点挤压」这个词其实就是默认了「减法模式」,因为「加法模式」并不存在「挤压」的问题,而是「加空」的问题,因此,用「标点宽度调整」可能会比「标点挤压」的称呼更合适。

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这两个模式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无非是出于不同的基准认定而进行了不同的调整策略,本文也不打算在此对这两类模式展开详细比较。但是在专业排版里,由于存在专业的作业习惯,以及与其配套相关的一整套成熟技术与处理技巧,因此在讨论专业排版时,还是以「加法模式」进行讨论更具有操作性。而事实上,无论是网络标准的官方文件《日文排版需求》,还是出版行业 Adobe InDesign、Quark­Xpress 等专业软件均采用了「加法模式」这个原则⁠3

QX-mojikumi-cn
QuarkXpress 中编辑「文字组集」时采用了与 InDesign 一样的思路,在默认半宽标点的基础上让用户设置添加空隙的大小。
jp-lineEndHalf-basic
InDesign 简体中文界面里「标点挤压设置」对话框内调用「所有行尾 1/2 个字宽」,在默认半宽的前提下,用户可以设置所添加空隙的百分比,比如 50% 全角(= 半宽)等等。请注意标点符号的各种图标已经用阴影和颜色清晰地标注出了调整对象范围。
InDesign-JP-Mojikumi-Detail-bun
InDesign 日文版界面里,如果将单位从 % 改为「分」则可以更清晰地还原金属活字中加铅空的思路:软件提供了各种如「八分」「四分」等分数铅空选项。图中选中的「ベタ」即「密排」不加空。请注意日文版中这个功能叫做「文字組みアキ量設定」直译是「文字排版空隙量设定」,完全没有「挤压」一说。

即使离开印刷纸媒看网页排版,在 CSS 规范《文本模块:第四级》尚未成熟的现状下,已经有一些开发者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了标点宽度调整的尝试,而其中著名的「汉字标准格式」的实现方式,也是先将所有标点缩减为半个字宽后,再添加空隙的方式加以解决的。

根據上述「加法模式」的思路,在进行标点宽度调整时,我们可以将标点具体地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默认「密排」不需加空的标点:比如按照中国国标《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中着重号、分隔号以及连接号中的「短横线」都占半个字位置;日本的问号和感叹号占一个字的位置。这些标点放到汉字里,原则上不需要在前后加空隙,只有在特殊的排版情况下才需要调整。

第二类,默认需要在一边添加「二分空」(半身/对开)的标点:比如中国大陆和日本绝大多数的标点符号。这些符号实际占半个字位置,但排在汉字之间时默认需要加二分空,合起来占一个字位置,形成「全宽」,也就是大家平时口中所谓「全角」标点。根据标点形态和纵横的排版方式,二分空会加在标点的上(如竖排的前书名号)、下(如竖排的后圆括号)、左(如横排的蝌蚪引号)、右(如顿号),而这个二分空(半宽空隙)是标点调整的对象。

第三类,默认需要两边同时添加「四分空」的标点:比如港台地区大多数的标点符号。它们实际占半个字位置,但被设置在了全角字框正中,默认在其两侧(横排时左右,竖排时上下)分别加四分空,这样合起来一共占一个字的位置,形成「全宽」。这个四分空也是标点调整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日文的「中点」(・)属于这类,而不是像中国国标中的间隔号那样属于第一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标点位置、排版习惯不尽相同,因此上述分类是跨区域、跨符号的。同样是问号和叹号,在日本是作为特例保持全宽居中,因此不需加空而落到第一类;而在中国大陆,问号一般会被分到第二类,半宽靠边;同为第二类,中国大陆的问号叹号在竖排时虽然靠右但也无法加空,而横排时靠左则需要加二分空。同样,日文的冒号与港台的冒号一样是第三类居中,需要两侧加四分空;而中国大陆的冒号是第二类靠边的。另外,一些出版社和排印机构也有独自的体例,比如针对中文间隔号,不按照国标方式默认半宽放到第一类,而是默认全宽放到第三类去。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标点宽度调整的策略上加以注意。

小结

所谓的「全角/半角」,原本只是纯粹的一个「宽度」概念。英文的 em/en 是印刷术语,fullwidth/halfwidth 则是其在数码化时代的代称,但其含义依然是「宽度」。「全角/半角」的称呼其实来自日文,是随现代计算机技术传入中国大陆的,在港台依旧称「全形/半形」,而中文排版里传统应该叫「全身/半身」。总之,这个概念都不应该与「单字节/双字节」等宽字体的字形相混淆。对于标点符号来说,默认是半宽还是全宽,会导致「加法模式」与「减法模式」这样两种思维差别。现代专业排版里都是以「默认半宽」+「添加空隙」的「加法模式」思维进行标点调整的。

一个「具有设计逻辑」的排版,需要针对排版要素整理好思路。要讨论标点宽度调整,就需要考虑如何定义调整对象和调整量、调整到什么程度合适。使用「加法模式」可以令思路更为清晰,因为出发点很明确,即「标点的原始宽度是半宽」,然后指出调整的对象是添加的空隙,调整量的极限基准是空隙为零,即标点为半宽。其实「减法模式」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排版软件没有定义,用户自行调试会导致门槛高、效率低,甚至容易导致错上加错,造成不必要的混乱。笔者花一整篇幅讨论所谓「全角/半角」,目的就是要明确所谓「挤压」即宽度的调整对象。本系列将在今后的文章里继续讨论标点的调整的风格以及各种具体情况下的调整方式。

注:

  1. 史蒂夫·齐尔(Steve Zilles),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标准架构师。自 1963 年起即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最初在 IBM 任职,后于 1992 年进入 Adobe Systems 公司。长年从事格式、印刷表现和标准制定工作,在 W3C 顾问团处理文档工作任务组任主席,参与 ISO 字符以及 ANSI PDF/X 等标准化工作。↩︎
  2. 截止于本文撰写的 2018 年 2 月,苹果公司中国大陆官方网站采用「半角式」排版,配合 WebFont 字体 SF Pro SC 显示。↩︎
  3. Adobe InDesign 东亚版基于日文排版需求而开发,其「标点挤压」功能基于「加法模式」设置。但是软件自带的「简体中文默认挤压集」和「繁体中文默认挤压集」却采用「减法模式」导致其它功能冲突,这应该是本地化工程中的一个失误,笔者已向 Adobe 提交反馈。在 Adobe 修缮该问题之前,推荐用户选择 Adobe InDesign 中其他「挤压集」加以调整使用,而不要直接用中文挤压集。↩︎

关联内容

字谈字畅第 14 期:​□□␣□□

参考书目与资料

  • 小林龍生,『EPUB戦記――電子書籍の国際標準化バトル』,2016,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 JIS X 4051:2004 『日本語文書の組版方法』
  • 曹洪奎,《活字排版工艺》,1979,轻工业出版社
  • 周承民,《活字排版工艺》,1993,印刷工业出版社
  • 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
  • GB/T 9851.2-2008《印刷技术术语 第二部分:印前术语》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8 个相关讨论

  1. Jiang Jiang
    2018/02/27 at 12:01 pm | Permalink

    「加法模式」的问题是很多中日字体是没有一致的标点符号特性支持的,比如 halt/hwid/palt 等支持都很差,所以对于排版引擎来说很难有效率地首先把标点(而且只影响标点)替换为所谓的“原本半宽”(其实根本不应该有这么个概念,因为每个标点的宽度都可以是不同的)。

    对于排版引擎来说,「加法模式」看似灵活性更好,但实践起来就会发现问题更多,「减法模式」的普适性更好。

  2. Jiang Jiang
    2018/02/27 at 1:37 pm | Permalink

    日文字体的 OpenType 支持其实也参差不齐,同一个厂商的字体都有很多不一致的问题。

  3. Eric Q. LIU
    2018/02/27 at 2:10 pm | Permalink

    > to Jiang Jiang: 但是一般水准还是比中国厂商好一大截,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4. Eric Q. LIU
    2018/02/27 at 2:10 pm | Permalink

    > To Jiang Jiang: 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halt/hwid/palt 等支持都很差」只反映目前中文字体厂商的不作为,毕竟 Opentype 规格都已经发布二十多年了;相比之下日文字库大多都支持这些特性;对于像 InDesign 这样的排版软件来说,针对日文字体都是使用 CID 信息来认标点 glyph 的,这样才能准确抓住某个符号的真正宽度。正如文中所说的,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定义好调什么、怎么调,否则到了具体实作里很难处理。我并非反对减法模式,只是目前减法模式(相对于加法模式)缺乏「行业公认」的明确定义和各种技术上的 knowhow,比如减法的挤压挤到什么程度没有起算标准(加法模式的话,则默认半宽,且不会小于半宽,非到特殊条件下不会破例),都要重新考虑方法论,而且很麻烦,等于自起炉灶,越到后面就越吃力。

  5. Huáng Jùnliàng
    2018/03/01 at 11:03 pm | Permalink

    建议 #ref:2 中的「苹果公司中国大陆官方网站」使用以下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201022812/https://www.apple.com/cn/

    ,这样就不必担心版面变更导致的历史文章引用失效的问题。

  6. 2018/03/12 at 6:21 pm | Permalink

    「單字節/雙字節」等寬字體的字形相混淆。⬅️這句看不太懂
    單字節、雙字節不是應該與寬度無關,而是編碼的術語嗎?與等寬字體有什麼關係呢?

    而”em/en”與「全形/半形」我可以理解為歐文與中文在處理字形寬度上的差異嗎?

  7. 2018/03/17 at 7:32 pm | Permalink

    看到《论工人运动的心理》那张图里所有标点全部全部占全宽,三个连续标点就是三个全宽的样子,回忆起了小时候被 DOS 里五笔打字程序支配的恐惧……

    另,「比如上图的《汉语大字典》」这句,我找了一下,并没有《汉语大字典》的图?

  8. Eric Q. LIU
    2018/03/27 at 8:09 am | Permalink

    > to Zhuoyun Wei: 请点击图片,有幻灯片依次展示。

5 个Trackbacks

  1. […] 所谓「半角式」:原则上所有标点都用半宽。此风格在以往多见于辞典等需要节约版面空间的纸媒,比如上图的《汉语大字典》;而电子排版却不多见。作为例外,苹果公司中文官方网站也用的是此风格⁠2。 […]

  2. […] 虽然该 GB/T 15834-2011 的 T 指明其是「推荐性标准」,但就标点位置的这几行规定来说,无非是最最基本的需求而已。正如本系列上篇文章所述,在中国大陆的中文排版里,标点符号采用「偏靠式设计」与「半宽+可调整空隙」原则,海内外绝大多数厂商的简体中文字体里的标点符号都遵循这样的设计。 […]

  3. By Type is Beautiful » 挤进推出避头尾 on 2018/05/18 at 9:46 pm

    […]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从本文起,将对标点处理问题展开分析。虽然本文讨论的是「避头尾」,但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系列之前关于「基本行长」、「全宽/半宽」标点、标点悬挂思路等几项内容一起来阅读分析。 […]

  4. […] 今天在BGM闲逛看到有人发了一篇Eric Q. LIU写的《全角半角碎碎念》。在学到了很多知识之外,突然想起自己当年(不晚于16年)在S1也扯过这个话题。翻了半天发现有在Evernote备份,可能是当初想稍微扩展一下写成博文,但是后来搁置了。和上面这篇专业人士所写的相比,实在有点太小巫见大巫,所以也没有什么再继续写的必要;但是好歹是自己创作的东西,就在这里不做修改备份一下吧。稍微看了下,除了排版方面的纯粹胡诌以外,其他的倒也算没太多事实错误(笑)。 […]

  5. By 又碰到一個奇葩的BUG on 2022/10/13 at 2:38 pm

    […] 全角半角碎碎念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