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9·11 纪念博物馆在争议中开放

911_inner
9·11 国家纪念博物馆内部。(图:Dwell

美国 9·11 国家纪念博物馆(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于 5 月 15 日举行了落成仪式,5 月 21 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纪念博物馆原计划在 2012 年开放,纪念 9·11 袭击事件 11 周年,但因财务和飓风影响而推迟至今。

9·11 国家纪念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 9·11 纪念广场,即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原址。纪念博物馆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是入口,包括游客中心、礼品店等,由挪威的 Snøhetta 建筑及景观事务所设计;地下部分是博物馆主展厅,由纽约本地的 Davis Brody Bond 事务所担当。

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博物馆入口、即地上建筑物部分,采用低矮平展的折纸式造型,给人以中性舒缓的整体感受;略微上挑的立面,对入口有指示性作用。表皮选用玻璃这一兼具反光与透明性的材料。远观时,它是内外空间的一道屏障,映照出广场上的休闲景象;贴近玻璃墙面向中庭望去,入眼的是一组结构柱的遗迹,来自原双子塔北塔的废墟。

Fig4-Ribbion
纪念博物馆内部,近入口出。(图:Snøhetta
Fig2-Site
纪念博物馆场地。图:Daily Art Fixx
Fig3-Section
纪念博物馆剖视图。(图:Inhabitat

Snøhetta 团队将其描述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a bridge between two worlds)——连接着地上广场和地下博物馆,连接着明亮与黑暗,以及集体经验和个体感受。Snøhetta 主建筑师及合伙人 Craig Dykers 希望「访客能在城市的日常氛围和纪念博物馆的精神特质之间,找到一个自然生发的临界点」,穿过这道阈限,人们会从身体层面被带入到当前场所的另一领域中,从关于场所的体验中获得另一种感受。

通向极简主义的地府

地下主馆的深度约 21 米,占地超过一万平米,通过表皮、纹理、体量等元素将内部划分成多个子空间。Davis Brody Bond 团队说,该项设计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确定的几何指标下,将整个场所转换为一系列连贯协调的空间。

Fig6-Exhibition
纪念博物馆内部,「1001B 号柱」(Column No. 1,001B)及泥浆墙设置在访客的进行路线中。(图:David Brody Bond
911survivors_stairs_credit_jin_lee_0
地下博物馆内的「幸存者楼梯」。(图:Dwell
911impact_steel_m27_credit_jin_lee
原双子塔内被挤压至扭曲的钢筋,在博物馆内展出。(图:Dwell
911chelsea_jeans_storefront_credit_jin_lee
原世贸中心附近的店面被保存,在博物馆内展出。(图:Dwell

从广场入口直至地下基岩层(bedrock level)的行进路线,被选定为串起整个空间叙事的主线。这条平缓的下坡道别名「丝带」(Ribbon),为访客提供了一段过渡性的时空——从喧嚣明亮的纪念广场,走入严肃沉寂的遗址博物馆。「丝带」唤起了访客对灾难废墟运送匝道的想象,侧边的泥浆墙是原双子塔地下的挡土墙,著名的「1001B 号柱」(Column No. 1,001B)就伫立在对面——这是从归零地(Ground Zero)废墟中最后运送出来的钢筋横梁。

「丝带」的尽头是「幸存者楼梯」(Vesey Street Stair / Survivors’ Stairs),曾经数以百计的工作人员从这里逃生。楼梯通向两大展厅以及博物馆的最终空间——地基大厅(Foundation Hall)。它以纯粹的尺度向访客传递出这个场所的震撼力,强化了昔人昔物的缺失感。

建筑评论家 Justin Davidson 在《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撰文,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并将地下空间的设计形容为「极简主义的地府」(the minimalist Hades)。

商业化的灾难?

然而,9·11 国家纪念博物馆也引来了公众、尤其是遇难者家属的批评。争议之一在 9·11 纪念博物馆的商业化上。一方面 24 美元的门票定价不低;另一方面,纪念品商店长期出售印着世贸中心图案的杯子(12.99 美元)、搜救犬毛绒玩具(19.95 美元)、救生员形象的首饰(68 美元),以及印着世贸双塔、FDNY(纽约消防队)、NYPD(纽约市警察局)等字样的服饰(22–39 美元),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虽然馆方声称商品已详加考虑并精心挑选,但商业行为对灾难痛苦的淡化及扭曲依旧难逃指责,「从死者身上赚钱」也被认为是对遇难者的不敬。

9/11 memorial shop merchandise
纪念博物馆售卖的商品。(图:The Guardian

与此同时,约有 14,000 件身份不明的遗体残骸被保存在地下博物馆内。如何安置和祭奠这些遗骸也是广受争议的话题。这一点上,9·11 纪念博物馆没有太多先例可循。灾难发生距今不足 13 年时间,公共记忆仍然鲜活,事件亲历者的激烈批评无法避免。

参考资料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一个相关讨论

  1. Shi Jiahe
    2014/06/06 at 9:19 am | Permalink

    这样看来的话,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那种直面尸骸的展示其实也并不是一种恰如其分的灾难的呈现方式。对于不知身份的遇难者,还是让他们安息为好,免收打扰。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