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漫談字體與信息媒介:《創詣》╳ 平面設計師

CUI Xianren
崔顯仁在青島街頭寫粉筆字賣藝。(來源:《柳州日報》)

訪談內容經《創詣》雜誌授權發表,部分原載於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本文重訂並增刊了雜誌未發表的內容。

採訪 / 文字整理:厲致謙,劉麗君

進入新世紀,字體成為大眾視野下的新鮮話題。這股風潮來自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及設計團隊的湧現,他們正在改變原有字體審美的潮流,進而影響其他各相關行業。然而歷時數年,字體設計領域卻也仍然是大設計版圖裡的小島嶼,孤獨地漂浮着。伴隨注重視覺體驗的電子設備的普及,字體應用得到了極大拓展——從海報、產品包裝、書籍封面、商業廣告到 app 軟件——應用領域中的推廣是否能推動字體設計領域的發展?

楊林青:回歸到「字體」這個原點

楊林青,先後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和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編輯設計專業。2007 年在北京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視覺策劃、編輯與設計工作,並致力於中英文字體的媒介應用和圖形信息交流等研究。

旅法歸國,經歷了西方平面和字體設計知識體系的洗禮,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了自己的設計之源?作為中國設計師,又如何接續起東西方字體傳統,又是否有身份焦慮的煩惱?

——回歸到「字體」這個原點的確是我在法國留學的最大收穫,尤其是在回國之前和一個朋友一起翻譯了一本法文版的西文字體應用規則(因某些原因未出版),但它幾乎成了我之後所有工作的能量源。這種能量首先體現在對中文字體的思考上,它就像一面鏡子照着自己。然後是回國後在設計上的不斷實踐,參與不同的媒介設計(展覽、出版、雜誌等)後才充分地意識到文字和字體的在信息交流中的力量。

回到北京成立個人工作室的時候並沒有為自己設定某種目的,就是想做書籍設計,也就是想成為一名書籍設計師。設計書籍讓我不斷地與文字打交道,西文字體的理論體系開始在我的實際工作中發酵,尤其是後來接觸其它媒介(圖表、海報、雜誌、展覽、電子閱讀)之後,「字體與媒介」就漸漸成了我的研究核心。與此同時我和李德庚開始策劃一些關於字體的出版物,有引進外版的,也有自主編寫的,希望通過這些出版物來梳理一個知識體系。至於「身份」,我想已經不能用「書籍設計師」來形容了吧,不過我也不知道叫什麼,也沒什麼焦慮,還是叫平面設計師吧。

身為平面設計教師和設計師,在日常的教學與設計實踐中,是如何使用各種字體的?

——在教學中,我試圖讓學生一開始就從「思維」和「信息」的角度看待「字體」,我個人覺得脫離了這兩個角度談「字體」就如在花盆裡插色彩絢麗的塑料花。在工作實踐中,我也會儘力讓我的客戶理解「字體」與「媒介」的必然關係,「字體」的選擇、配比和應用系統直接影響着閱讀的結果。比如一本新聞類的雜誌,如果首先不能為讀者提供優質的「閱讀」,其它什麼創意或風格都是浮雲。

和李德庚一起引進翻譯《字體傳奇:影響世界的 Helvetica》這本書,第一次印刷數量就相當可觀,想要打破小圈子欣賞趣味的野心可見一斑。可否談談背後的想法?

——出版《字體傳奇》(註:《Helvetica Forever: Story of a Typeface》中譯版)這本書的確需要一些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中最重要是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關注和討論字體,這是一個進步的信號。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已經發展了近 30 年,這 30 年裡大家都在討論着一個話題:本土化?是某種符號化的延續?還是完全另闢蹊徑?終於在屢試不中、精疲力盡的時候回歸到「字體」這個原點——這也是「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要研究中文字體,除了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字,我覺得還應像日本那樣系統地學習西方。在西方,「字體」被喻為平面設計的靈魂,它的背後依附着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Helvetica 雖然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案例,但從它的產生到現在幾乎經歷了整個西方現代平面設計史。所以,出版這本書不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天也能設計出同樣的字體,而是引導我們把「字體」放到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中去認識設計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的條件,還需要利用國內體制出版的力量把此書最大普及化。所以我和李德庚從一開始就對翻譯、再編輯、書籍設計、印製和宣傳做了深入的分析,並另外設計一張 Helvetica 的圖表海報,希望能為國內讀者提供另一個閱讀此書的視角,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西文字體。

聊聊為方正設計的有史以來第一張字體海報吧。

——回國的六年里,我做過很多文化藝術活動的海報,不過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總有兩種語言,要麼是中文和英文,要麼是中文和德文、法文。「方正顯仁簡體」海報不僅是「方正字庫」的第一張單款字體推廣海報,還是我做的第一張純中文的海報,所以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在這張海報上除了要體現這款字體的發布信息,還要展現出這款字體從單字到組詞、成句、以及與其它字體配比的各種視覺結果,為其他設計師以後的應用拋磚引玉。

張磊:平面設計的衰落 v.s. 信息傳播形態的變革

張磊,上海師範大學教師、設計學博士。教書、做設計、撰稿。

在中國設計界近來字體是很熱的話題,你怎麼看這股熱潮?這股力量,會為字體設計師隊伍招募到關注與新人么?

——這個問題我分兩部分來回答。

「字體熱」興起的同時是平面設計的衰落,把兩者對比起來看會更明白「字體熱」的意味。這幾年,關於字體的討論,研究和開發以及對文脈的追尋,實際上體現了從業者對平面設計主體性的關注和重塑行業門檻的努力,也就是要通過字體研究來確立和維護自身的專業底線,同時企圖凈化泥沙俱下的行業生態,這是內在的原因。當然,這種姿態有時太過用力會顯得滑稽,比如對某幾款英文字體的規範性和價值觀的推崇近乎吹捧,到了比外國人更在乎更計較的程度。

外在的原因是由於媒體形態的迅速變革,大眾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自然而然的也會對字體這一發聲形態投以關注,或願意參與討論。這股字體熱潮顯然已經為字體設計師隊伍贏得了關注,也有不少新人加入。但想要有持久性的發展,還需要解決好版權和學術這兩個基礎性的問題。

2012 年由李德庚和楊林青翻譯引進了中文版《字體傳奇:影響世界的 Helvetica》,Helvetica 的故事在中國的推廣,是否能改變一些什麼?

——其實,我並不是很關注 Helvetica 本身,我更感興趣的是 Helvetica 的故事為何會在中國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這恰恰代表了「改變」的存在。Helvetica 的故事在中國的推廣一開始是從翻譯字幕、組織播映開始的,再到撰寫推介文章進而引進和出版相關書籍,可以說完全是由小團體的興趣引發的口碑式傳播。首先,當平面設計在全球趨向「沒落」的時候,這種歷史性的回顧顯然是一種鼓舞,也是一種價值的追尋。其次,Helvetica 的傳奇讓中國設計師對於評估設計價值有了更為多元的看法。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商業美學外,社會、文化、心理、行為等視角的觀照讓設計走向豐富、生動而深入。當然,這些僅說明了「改變」的可能性,能不能有真實可觀的變化,取決於我們是把 Helvetica 僅當作一款字體,還是一種敏感的文化現象。

伴隨中國字體設計師的字體受到媒體的推廣,他們多了一份迫不得已的工作——「維權」。該怎麼樣給予字體設計職業認可與保障?

——字體是一種信息產品,而個人造字就如同手工藝的創作,誰聽說過手工藝人打官司維權呢?所以,設計師如何維權取決於字體產品商業化的路徑。第一、與字體公司合作,讓字體公司出面維權,代價是喪失獨立性。第二、為企業定製字體,由企業出面維權,但這取決於企業的字體意識。第三、保持獨立身份,通過行業協會做維權的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第一條和第二條路徑是主要的職業保障,而鑒於中國獨立的字體設計協會尚未成立,第三條路徑的實現還很久遠。

與此同時,另一個現象出現,民國熱。給字體設計尋找傳統,是當下需要重視的環節。這個度又該怎麼控制?比如一些設計師正在追溯的字研所傳統,可以怎麼用?

——民國懷舊和字體設計的結合點主要就是美術字,現在普遍將此看作是近代的設計傳統之一。對美術字重拾敬意,意味着設計師們開始尊重自己的文化源流,並反思過度電腦化所帶來的弊端,應該說這首先是一件好事。但因為缺少學術性的研究與思辨,這種向美術字致敬的浪潮很快過了頭,變成了唯美術字論,只要是美術字就是好的。美術字,重在「美術」,而現代字體設計重在傳達,這裡的區別是本質性的。上海字研所歷史的整理最早是厲致謙自發開始的,後來陳嶸、張彌迪等人加入,我因為做上海設計史的研究所以時常關注這一塊,和他們幾位也是好朋友,線上線下有過不少討論和分享。我認為這種是業餘性質的學術研究,他們中大多數人也沒有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追溯設計傳統和珍護本地文化的情愫。其最大的作用在於觀念,即接續設計文脈。

媒體都在談論字體設計,可對字體設計領域的推進,時隔 4 年,還是那幾位獨立設計師。相比之下,方正與漢儀目前在做的字體設計推廣,似乎更有力一點,比如方正最近購買的三款日本字體。對於字體設計的推廣,目前還欠缺什麼?

——字體產品的推廣,尤其是方正這邊,我覺得有很大進步,去年的「方正顯仁體」令人印象深刻,藉助一次公益行為很好的推廣了字體設計,提升了品牌形象,獲得了很高的曝光率和好感度,我看到有很多評論說因為這件事,下次一定要購買正版支持方正。我對該公司的很多推廣策略都很欣賞。如果談到欠缺的話,我覺得可以在字體的通識教育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讓更多行業外的人員,包括未來的管理人員、公務人員等都能具備較高的字體認知,包括設計意識和版權意識。

從你的專業視野來看,字體設計還可以談論、做些什麼?比如移動設備的屏幕字體、某些 app 的內嵌字體,是否能改變一些什麼?

——目前來看最欠缺的是如何應對信息傳播形態的變革。一個技術方面的應對,尤其是加強數字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研究。還有一個是學術方面的應對,就是判斷發展的走向。比如在印刷時代,專業人士往往為精美印刷體無法得到完美的屏幕表現而扼腕(大多數是襯線體),似乎認為只要屏幕精度夠高,經典字體就會捲土重來,復刻就是一種折衷性的懷念。他們忽略了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襯線字體已喪失了正文地位的合理性。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