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Black Letter 的故事

卡洛林小草書體

Black Letter,也稱 Gothic Script(哥特手寫體)或 Old English Script(舊式英語手寫體)。Black Letter 在英語中的寫法也有多種: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採用的是兩個獨立的單詞,首字母分別大寫的寫法,也就是:Black Letter。關於中文譯名,國內的叫法五花八門,有叫黑體的,有叫裝飾體的,有叫哥特體的等等。在沒有一個公認而確切的中文譯名之前,我們還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譯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說 Black Letter,得從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講起。儘管古羅馬帝國早已湮滅成了廢墟,羅馬手抄體(大寫和斜體字母表)在中世紀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隨着時間的推移,羅馬手抄體漸漸受到了愛爾蘭體和盎格魯撒克遜體的影響,面目變得模糊起來。

公元9世紀初,經過20多年的戰爭,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已經擴展至東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臨地中海,佔有着西歐大陸絕大部分的土地,幾乎相當於古代西羅馬帝國版圖。國王查理大帝篤信基督教。當時整個歐洲普遍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除了教士以外,幾乎沒有人會讀書識字,低級別的教士也缺乏教育。為了更好地推行基督教,改變文盲的狀況,查理大帝下令恢復和興辦學校與圖書館,他命人搜集大量的古拉丁文和希臘文手稿,並加以改革,統一採用卡洛林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抄寫(此舉類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規定了小篆為官方字體)。加之後繼者不斷推動的文藝與科學運動,史稱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也被稱為「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在卡洛林文藝復興時期,法律文件、基督和非基督教文件和學校教材,都採用卡洛林小草書體。

卡洛林小草書體是西文字體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明確區分了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大大提高了閱讀和抄寫速度;區別出了字體的 x 高度和上伸部和下降部,奠定了今日字體設計的基本方法。卡洛林(Carolin)一詞,來自拉丁文 Carolus,即查理(Charles)。此後直到14世紀在意大利再次興起的文藝復興,手抄文書的傳統在歐洲延續了500年之久。公元843年,查理曼死後不久,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在此基礎上形成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雖然法蘭克王國並沒有存在很久,但是卡洛林小草書體以及隨後發展成的 Black Letter,卻隨着國家的不斷分裂,在歐洲大地深深地紮下了根,並逐漸奠定了今日的西文字型的基礎。

12世紀,對於文化的需求激增。很多新的大學成立了,迫切需要印刷各種知識的書籍:商業的,法律的,語言的,歷史的等等。以往只被用做宗教用途卡洛林小草書體,似乎不夠用了。承載各種新知的書籍需要快速地被印刷出來,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卡洛林小草書體雖然有着不錯的易讀性,可要大量書寫或雕刻耗時太久。當時紙張不菲,字體過大,佔據大塊地方,又顯經濟性不足。早在11世紀,卡洛林小草書體就已經出現了很多變體。到了12世紀中葉,一種便於快速書寫和大量印刷的字體在法國的東北地區和低地國家流行起來了 1。這就是 Black Letter 字體。

公元1407年的拉丁文手抄聖經,我們可以看到卡洛林小草書體那種鬆散隨意的字母已經變成了 Black Letter 的整齊緊湊,具有一種強烈的韻律和美感

11和12世紀交替之時,在字體領域,圓潤的卡洛林小草書體逐漸向銳利緊湊的方向發展,早期風格的 Black Letter 開始成型。與此同時,哥特風格也在建築領域興起,或許是時間上的重合,Black Letter 被14世紀的意大利學者瓦拉諷刺為 Gothic Script(哥特手寫體)。

可以明顯地看到大小寫的區分以及 x 高度,上伸部和下降部的基線

13至14世紀期間,歐洲各國戰爭不斷,國家分分合合。Black Letter 的發展趨向混亂而多元,主要有兩大分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使用 Textura 變體;以南的地區,使用 Rotunda 變體。

Textura,Rotunda,以及 Textura 之後的變體 Schwabacher 和 Fraktur

到了15世紀中葉,Textura 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它成了教堂所有文書的通用抄寫字體。同時,在保留手寫筆畫基本形態的,Textura 成為了第一個被鉛字印刷出來的字體(印刷在羊皮紙上)。無論是德國人古登堡(Guttenberg),還是荷蘭人柯斯特(Coster),他們最早用來排字印刷的字體,就是雕刻在鉛塊上的 Textura 字體。與此同時,Rotunda 字體在意大利佔據了主導地位。

14世紀開始於意大利文藝復興,逐漸讓意大利的文人重新樹立起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對於由德意志國王領導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字體遺產,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地區,開始出現很多不同的聲音。到了15世紀中期,Black Letter 的 Rotunda 變體被洛倫佐·瓦拉 2(Lorenzo Valla)等「現代主義者」稱為「Gothic」(哥特的)。這種厭惡的情緒來自 Black Letter 和中世紀的聯繫,更來自於意大利人復興自己古羅馬帝國文化的民族情緒。在意大利的文人看來,中世紀是一種對於古典主義時期文明的嚴重背離。「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就是由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 3(Petrarch)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古羅馬語言、藝術和文化。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後所發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認為根本不值一提。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他們的責任,就是恢復這種古典文化的純潔性。

瓦拉、彼特拉克和布拉喬利尼

到了14世紀末15世紀初,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換言之,他們所謂的「黑暗的中世紀」也行將結束。 彼特拉克首先開始抵制 Black Letter,他的這一舉動,在文人和書法家之間受到了普遍的響應。佛羅倫薩的薩留塔蒂 4(Coluccio Salutati), 波焦·布拉喬利尼 5(Poggio Bracciolini)和尼古拉·尼古力 6(Niccolò Niccoli)在15世紀的前四分之一世紀主導着這股潮流。布拉喬利尼和尼古力同時也是 Roman 字體和 Italic(意大利體/斜體)的設計者。破舊立新,不狠批 Black Letter,怎麼推出他們自己設計的新字體呢。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漢字的簡繁體之爭,對於字體的選擇,往往更多地是意識形態的驅使,而未必僅僅是功能性。要改變或者復興一種舊文化,最簡單直接的,就是改變書寫的語言和文字(字體)。

在 Black Letter 文化的發源,法蘭克王國的舊屬地上,Black Letter 仍然在繼續滋長着。16世紀流行的 Black Letter 變體,是 Textura 的發展體 Schwabacher。它被戲稱為平民字體的文藝復興。用 Schwabacher 字體印刷的書頁易讀性更佳,看上去也更乾淨而整體。字樣更寬更斜,小寫字母 a 是單層的,字母 f 和 ß 的垂直筆畫尖銳而突出,字母 g 的下勾曲線和字母的上半部分並不相連。小寫字母的花飾被減弱,而易讀性則比以往大大提高了,連字和字母縮寫也減少了。Schwabacher 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一直被尊為德國的國家字體和文化象徵。但是到了17世紀,德國人對於 Schwabacher 字體熱度迅速退卻。而在捷克等國家,Schwabacher 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淡出歷史的舞台。

Fraktur 是 Black Letter 字體最後的絕響。Schwabacher 似乎寬了些,一行排不了多少字,使用起來經濟性欠缺。與之相對的,Fraktur 很窄很經濟性,並且更細。在德國,Fraktur 被認定為一種傳統文化而一直保留到了20世紀,直到1941年的9月1日,納粹帝國教育部下令全面廢除這種字體。

隨着哥特文化(電影,音樂,藝術,時尚等)在當下的重新流行,Black Letter 又有了用武之地。很多人把 Black Letter 和哥特文化畫等號,甚至把它作為哥特文化的一個分支領域,對此,我持保留意見。Black Letter 是歐洲中世紀廣泛使用的字體,而哥特文化只是中世紀時期的一種民族性文化。

12世紀英格蘭古文獻《阿伯丁動物寓言》手卷,華麗的裝飾繪畫和 Black Letter 相與生輝。
有趣的是,標榜哥特風格的樂隊,在視覺形象上,卻並不怎麼喜歡用「哥特」字體,採用的字體五花八門

Black Letter 好似一條蜿蜒曲折的大河,發源自9世紀缺少普知的歐洲大地,承載着知識和信仰,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壯大了自己,繞山破嶺,不遠萬里,最終隱流於各國的字體文化和民族氣質之中。

現有數字化的 Black Letter 字體:

  • Rotunda
  • Clemente Rotunda
  • Gutenberg Textura
  • Textura Modern
  • Textur Gotisch DFR LT
  • Textur Gotisch DFR Alternative LT
  • Textur Lombardisch DFR
  • Fette Fraktur LT
  • Fette Fraktur Central European LT
  • Schwabacher
  • Nurnberg Schwabacher

本想寫一些有關 Helvetica 的,結果卻對 Black Letter 產生了興趣。Black Letter 的故事我們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準備順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線索,研究一下 Roman 和 Italic,請繼續關注。

注釋

  1. 低地國家:歐洲西北沿海地區,包括比利時、尼德蘭(即荷蘭)和盧森堡。
  2. 洛倫佐·瓦拉(Lorenzo Valla):1406-1457,15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者
  3. 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 意大利詩人, 學者、歐洲人文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
  4. 薩留塔蒂(Coluccio Salutati):1331-1406,曾任佛羅倫薩的文書長、首相,早期人文主義者
  5. 波焦·布拉喬利尼(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學者,書法家,羅馬體(Roman)的創造者
  6. 尼古拉·尼古力(Niccolò Niccoli):1363-1437,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美迪奇家族文人,意大利體/斜體(Italic)的創造者

參考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大英百科全書在線版)
  • 《美第奇家族-文藝復興的教父們》,新星出版社,ISBN: 9787802253049
  • Wikipedia
  • 百度百科
  • http://typophile.com/node/13704?
  • http://home.swipnet.se/corbie/English/callig/ekalpra.html
  • Dranchenwald Kingdom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to Blackletter Calligraphy’
  • http://www.magtypo.cz/buxus/generate_page.php?page_id=396&buxus_typo=8fc1173d28892b81405171e5e91694c1
  • http://www.abdn.ac.uk/bestiary/intro.hti
  • 《淺談浪漫主義運動影響下的早期歌特文學》
  • 《哥特音樂與哥特文化》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6 個相關討論

  1. chenrong
    2010/01/05 at 9:04 am | Permalink

    “到了12世紀中葉,一種便於快速書寫和大量印刷的字體在法國的東北地區和低地國家流行起來了”
    這個似乎不是很合理吧,blackletter比carolin小寫更便於快速書寫和印刷的說法不太有說服力。blackletter的誕生我認為是和宗教力量的強大有一些必然的關係,不過也沒有什麼論據,個人基於字體變化規則的推測而已。縱觀歷史,樣式化的字體,總是和強權政治分不開的。

  2. Lyz
    2010/01/09 at 4:20 pm | Permalink

    據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的說法,Black Letter共有四種主要變體,這裡提到了兩種。其他還有Rotunda和Bastarda等。真希望哪天有華文文章可以把這些一起綜合比較一下

  3. x80862004
    2010/01/10 at 11:19 am | Permalink

    在google找字體,無意中找到了這個網站,點開感覺很簡捷,仔細看心情真的很激動,不僅僅是眼前一亮!最主要的是內容太捧了,太捧了!關注!

  4. 2010/10/22 at 2:52 am | Permalink

    FTCTxw gdgmxwkgsmkz, [url=http://ahrdjehsabsb.com/]ahrdjehsabsb[/url], [link=http://ziuehyfhkuyq.com/]ziuehyfhkuyq[/link], http://srdvujniejkj.com/

  5. LeKFigure
    2012/10/09 at 12:48 am | Permalink

    「關於中文譯名,國內的叫法五花八門,有叫黑體的,有叫裝飾體的,有叫哥特體的等等。]

    – 這個與黑體應該是兩碼事,之所以有 Gothic 爲黑體一稱,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如此描述:

    「據說,當時日本從美國引進了一種黑體字體:『gothic alternate』,後來直接將名稱縮短,用『gothic』來稱呼黑體,並且沿用至今」

    與此關聯的維基百科不大全面,歷史下僅有一句「タイポグラフィとしての和文ゴシック體は、歐文サンセリフ體の影響によって出現したものと言って良いが、その完全な模倣であり漢字・仮名の文化における背景の無いところから出現したとするのには無理がある。」(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B4%E3%82%B7%E3%83%83%E3%82%AF%E4%BD%93 ),沒有詳細的誕生歷史。

    但此 Gothic 與彼 Gothic 不同乃事實。

  6. Qiana
    2018/11/09 at 4:04 pm | Permalink

    看到有人評論作者說:Blackletter比Carolingian 更便於快速的書寫和印刷的說法不太有說服力。這裡說點我個人的觀點。這兩種西文書法體我都有寫過,Blackletter 確實寫起來更快也更有節奏感。Carolingian的書寫比例需要大量的字間距和行間距。這樣相比較而言,Blackletter確實節約了時間,紙張和成本。
    書法學習中,大家把Textur, Fraktur, Rotunda這類字體統稱為Blackletter. Batarde, Gothicized Italic 以及那些Gothic Cursives 我想也可以划到Blackletter這個大範圍中吧。

4 個Trackbacks

  1. […] 古騰堡所用的字體被歸類為blackletter.這個單詞並沒有公認統一正式的翻譯名。關於blackletter這一字體類型的產生到歷史演變以及背後的影響因素,Type is beautiful 這個網站有過撰文論述:Black Letter 的故事可做擴展閱讀。 […]

  2. By Black Letter 的故事 | Myarts on 2015/11/16 at 9:10 pm

    […] 1。這就是 Black Letter […]

  3. […] Black Letter 的故事 […]

  4. […] Black Letter 的故事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