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Jan Tschichold 關於段首縮進的講義

jan-tschichold-001
1926年24歲的 Jan Tschichold。Photograph: Thames and Hudson

最近忙完之後,重新讀 Jan Tschichold 的《The Form of the Book》。現根據其中的部分論文,將主要的一些傳統排版和字體使用的規則和 Tschichold 的觀點歸納成系列。保守派設計愛好者比如我,對於這些規則十分鐘愛,但設計至上者們也許對條條框框不屑一顧。無論何種情況,領會精神或者循規蹈矩,都僅供參考。

pilcrow

中世紀之前,段落的分隔使用「¶」符號(Pilcrow,「段落符號」,如今天的「§」)。儘管當時文字並不分成「段落」,因此該符號在文字中間,通常用紅色,表示意思的轉折(很像中國小學語文的「分段」符號)。中世紀,段落開始形成,但仍然保留了使用「¶」段落符號的習慣。由於要保持紅色,因此該記號由專門的工人(rubricator)在排字印刷結束後專門標記上。因此排字工通常將每段開頭空下來,留位置給分段符號。由於負責做記號的工人經常缺席,人們發現段首的空格(em quad indention 或 indent)作為標記,不用紅色符號也已足夠,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段首的縮進,一般大小為1 em。(由此推想,中文當初開始橫排,開段的空兩格也大該由此西文習慣而來。)

indent_2
1498年:《The Golden Legend》。Image: gregorcles@Flickr

頂格與加大行距無法取代縮進

對於前人的花哨風格撲之以鼻,人們開始簡化這些「花樣」。於是在19世紀末,英國排字者首先開始摒棄段首縮進,開始使用頂格的段首。這一風格因為一些主要書商的採用,逐漸推廣開來,並被報紙、小冊子、雜誌等低廉印刷品大量採用。Tschichold 認為此法並不能代替原有縮進的功能,不值得效仿。報業的排字者通常在兩段之間的行距隨意加多兩到三點,取代縮進的作用,這樣破壞了文字整體的美感。有時一段的末尾剛好是句號,他也會不分上下文的將其分段,加入行距;有時則會疏忽而忘記增加行距,影響了整個理解和閱讀。

Tschichold 進一步闡釋,讀者通常比起段首,讀到段尾時已經相對沒有那麼興緻勃勃。頂格段首會讓讀者覺得自己仍然在閱讀類似的內容,因此不僅使讀者逐漸失掉興趣,也掩埋了作者良苦用心的分段。這一看似使文章整齊一致的開端方式,卻影響內容的理解和傳播,成為頂格分段的最大缺陷。Tschichold 也提到另外兩種儘管少見但更加令人心煩的分段方式:一是用一條長線分隔,這樣不僅粗暴的打斷了文字,也會迷惑讀者;二是段末一行右對齊——純粹的無聊和無謂。

Tschichold 感嘆到:「為什麼這樣具有明顯缺陷的風格還需要解釋?」

參考

  • Tschichold, J. ‘Why the Beginnings of Paragraphs Must be Indented’, The Form of the Book, 1991, Lund Humphries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18 個相關討論

  1. 2008/12/13 at 3:47 pm | Permalink

    我記得中學的是時候語文老師是用“換氣”來解釋段首縮進和換行的。相對“頂格段首會讓讀者覺得自己仍然在閱讀類似的內容,因此不僅使讀者逐漸失掉興趣,也掩埋了作者良苦用心的分段”,“氣”說可以說是種中國化的理解。

  2. fhz
    2008/12/13 at 9:47 pm | Permalink

    我覺得由於中文矩形使得段落的非常整齊一致,不怎麼存在西文中的左邊對齊或者是右邊對齊的排版規則,如果在段落中沒有段首縮進的話,那麼段落和段落就有可能會交織在一起,極大的影響閱讀。所以中文排版現對沒有西文那麼靈活多變。

  3. Rex Chen
    2008/12/14 at 12:38 am | Permalink

    同意。所以我今天將正文縮進了兩個格,取消了用行距隔段的方式,看起來好多了。

  4. Rex Chen
    2008/12/14 at 12:46 am | Permalink

    恩,換氣其實是一個意思,但哲學不同,有意思。

  5. yusjoel
    2008/12/14 at 10:38 am | Permalink

    想到太平天國時期,遇到“天”字就要頂格寫。

  6. fhz
    2008/12/14 at 12:42 pm | Permalink

    其實在中文文章的第一行沒有必要縮進,因為和標題有着明顯的區別,這在西文中的左右對齊排版中就如此設計的。

  7. Rex Chen
    2008/12/14 at 12:44 pm | Permalink

    我也覺得是這樣。隨後我會寫一篇,專門說第一行的縮進問題,中文在此並沒有什麼特殊。

  8. ryan
    2008/12/22 at 3:33 pm | Permalink

    說得麽錯,西文首行頂格,看得我有時候雲裏霧裏的,埃,費勁

  9. shiyuan
    2008/12/23 at 5:11 pm | Permalink

    no comment, rex, u know i dont like this geek…..

  10. ykzingl
    2009/01/05 at 9:51 am | Permalink

    不好意思,我想請問一個和主題不太相關的問題,我看了Jan Tschoichold 的《The Form of the Book》,其中他有提到目前DIN的1:√2來劃分紙張的系統,比起以往舊制的3:4而言是不好的,但我認真地看完,並狂查單字,因為我英文不好,始終不明白為什麼DIN的1:√2比起以往3:4比例的紙張到底那裡不好?希望能回答這個己經困擾我多天的問題。感激不盡

  11. Ryukei
    2009/01/06 at 5:15 am | Permalink

    突然想起來 日文裡面段落首行縮進標準是一個漢字字符,而中文習慣是兩個字符,不知道是不是在學洋人的時候又出岔子了

  12. shiyuan
    2009/01/06 at 3:28 pm | Permalink

    its really really doesnt matter……

  13. Rex Chen
    2009/01/09 at 6:56 pm | Permalink

    @ykzingl:我又看了一下文章,Tschichold 的基本觀點在於:主張清晰或是幾何學上可以解釋的一些比例作為書開本的比例,比如2:3或者1:1.414。DIN 的 1.414標準的優勢在於它能夠數次對摺而保持一樣的比例,其缺陷也在於此,因為不同用途的書要求的比例不一樣。比如提到 A4 和 A5 的書作為兩欄排版沒有太大問題,但若一欄排版則太寬。而A5也不適合作為小開本的圖書尺寸,因為寬度太大,既不夠方便又缺乏典雅。因此標準太過死板,不適宜不同場合。

    另外應該還有 Type area 方面的考慮,這方面我還要再看看。

  14. ykzingl
    2009/01/11 at 8:17 am | Permalink

    期待將The Form of the Book的重點整理出來,因為目前亞馬遜書店這本書好像目前是處於沒新貨的狀態,只能買人家二手書,我想買來讀都不行呢~~

  15. Rex Chen
    2009/01/19 at 1:05 am | Permalink

    呵呵,謝謝你。我們會儘快整理出來,最近比較忙還請見諒。

  16. 2010/08/08 at 12:06 pm | Permalink

    這篇是Jan Tschichold 講義(一),苦等(二)~

  17. Rex Chen
    2010/08/08 at 6:26 pm | Permalink

    我也希望可以儘快開始,謝謝督促。:D

  18. 2010/08/09 at 3:54 am | Permalink

    呵呵,加油~ :)

一個 Trackback

  1. By [筆記] 段首縮進 | Ryutlism on 2012/07/19 at 9:33 am

    […] https://www.thetype.com/2008/12/525 《 Jan Tschichold 講義(一):段首縮進 》 ←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